三峡库区移民扩大就业的对策建议
2010-04-28

通过对三峡库区农村移民安置规划实施过程中面临的突出问题进行分析,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契机,为库区移民扩大就业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一、以就业优先为治理失业、促进就业的基本原则

    鉴于目前三峡库区人力资源数量大、资本短缺,长期存在的劳动力供大于求的基本情况,巨大的就业压力决定了应该选择就业优先的经济增长模式——政府应当把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作为首要的发展目标。具体而言,政府及各级主管部门在开展工作时,必须把就业和再就业工作摆在优先地位,充分调动全社会的力量,集中精力加以解决。坚持优先解决就业和再就业问题,一是要做到领导高度重视,政府有效干预,政策予以倾斜,全社会积极参与。政府在制定规划、产业政策和安排投资时要优先考虑劳动力就业问题,在决策时要向那些有利于扩大就业的行业适当倾斜;二是应增强移民的主体意识,将工作重心从重视移民迁移到重视移民就业上来,制定移民就业规划,做到产业发展与移民挂钩,教育培训与移民挂钩,劳动力转移与移民挂钩;三是要做到就业协调。首先,从城乡看,应在实现社会经济增长时,使城乡人力资源得到公平的就业机会。其次,要充分利用产业发展对就业的促进作用;再次,要大力发展对就业吸纳能力较好的行业和企业。

    二、以产业发展增强对就业的吸纳能力为突破口

    政府应注重经济结构调整与就业结构改善的协调推进,加大产业结构、所有制结构和企业结构的调整力度,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扩大就业容量。三峡库区产业结构调整应遵循农业调优、工业调强、三产调出特色的指导思想。一是根据库区特有自然条件,发展具有竞争力的特色农业产业,建立特色农业产业基地,逐步形成规模,带动库区农民走上致富之路;二是从现有资源条件和环保要求出发,以解决移民就业为出发点,依托丰富的自然资源、依托已有的骨干企业和名牌产品、依托科技进步、依托体制创新,按照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的要求,改造传统产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充分利用各种优惠政策,拓展产业发展空间,吸纳移民就业;三是充分利用库区的区位优势,重点发展旅游业、交通运输业、物流业,使之尽快成为库区经济的支柱产业,以提高库区就业率;四是积极推进乡镇企业和农村第三产业的发展,拓宽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渠道。

    三、体制创新,推动三峡库区就业问题的解决

    实现库区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必须依靠经济体制改革,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降低消耗、增加效益的企业经营机制、有利于自主创新的技术进步机制、有利于市场公平竞争和资源优化配置的经济运行机制,从宏观上达到产业结构优化,达到资源的优化配置,最终有效地解决就业难题。

    四、推进人才战略,消除能力贫困,增强就业的适应性

    1、创新教育模式,注重劳动力培训的实效性。一是以解决谋生手段为目的,探索库区教育体制的创新;二是以解决库区新增劳动力就业为宗旨,推进农村职教与经济的紧密结合;三是以职教集约化、区域化发展为特色,推进三峡库区职业教育与移民技能培训基地建设;四是以推进职教创新为动力,提高库区职业学校人才培养质量

    2、实施库区人才工程,提高劳动力素质。一是强化人才观念,把人才工作纳入各级政府目标管理的范畴;二是优化人才环境,按照“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逐步建立任人唯贤、唯才是用的人才选拔机制;三是加大人才开发力度,注重内部挖潜,增加人才资源开发的资金投入;四是注重企业家人才的开发和引进。

    五、大力发展劳务经济,积极引导就业

    1、逐步建立并完善适应经济发展和就业需求的劳务输出机制,积极构建城乡统一的就业制度,建立和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提供平等的就业机会、就业环境和完善的就业服务;大力发展和培育劳务经纪人、劳务公司,逐步形成政府引导、劳务公司主导、市场化运作、规模化经营的劳务输出机制。

    2、解放思想,创新促进劳务经济发展模式。按照“以培训促输出,以输出带培训”的思路,整合社会教育培训资源,规范发展社会各类培训机构,有针对性的对三峡库区向非农产业和主城区转移的农村劳动力进行引导性培训、职业技能培训。加速推进教育改革,在中学阶段,对部分学生开展专业技能培训,提前分流就业或升入职业中学;对未能继续升学的初中、高中毕业生,进行职业技能培训。

    3、探索异地办企业,吸纳库区劳动力就业的新机制。对有市场前景、符合重庆市产业发展规划要求的库区项目,给与优惠政策,允许其到主城区对口支援区辖地办企业,主要吸纳库区劳动力就业。对库区移民到主城就业,除不设任何限制外,移民主管部门应提供最及时的身份认定等帮助。

    4、加强劳动力输入地与输出地的劳务协作。由政府搭台,以用人需求方与劳动力供应方为主角,社会各方参与,建立输出地与输入地全方位多层次对接的新机制。

    六、正确对待非正规就业对就业的促进作用

    一是依托中介组织,实行产业化战略。引导非正规劳动组织向个体、私营等正规就业组织转移,催生新的经济组织;二是利用“三保合一”的有利时机,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尽快制定适合非正规就业人员的投保办法,适当降低非正规就业人员的参保门槛和缴费标准,以减轻其缴费负担。三是加强对非正规就业劳动关系的监管,维护其合法权益;四是减少制度约束,在制度、资源、完善就业中介体系等方面提供政策扶持。

    七、推行积极就业政策应注意的配套问题

    1、加强农村劳动力的职业培训,使人力资源能力水平与经济发展的要求相适应。一是制定适应性强的就业培训计划,有针对性制定培训方案。在政府给予一定资金支持的同时,鼓励多渠道筹集资金,不断加强职业技术教育建设。整合教育资源,进一步推广“校企联合”、“定向培训”等培训模式,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二是要适应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要求,重视农民的基础教育和各类专业技能培训;三是采取“区别对象、分类施教”和“实际、实用、实效”的培训方式,把就业岗位用工信息采集与技能培训结合起来,进行“订单式”培训;四是建立和完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大力推行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并重制度,实现学校教育和社会就业的紧密衔接;五是积极推进就业培训市场化改革,培育多元化培训主体,建立政府、企业和个人共同分担培训成本的市场促进机制。

    2、完善劳动力市场公共服务体系。一是要加快建设覆盖全区的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系统,使其延伸到街道、乡镇和社区;二是以政府为主导,积极发展就业咨询和职业中介服务,发挥公共职业介绍的主导作用;三是要积极推进劳动力市场改革,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劳动力市场。

    3、加强政府对失业的宏观监控,建立失业预警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