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 九三学社高屋建瓴地提出深入研究、树立和践行与九三学社党派作用相一致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一个成熟政治党派的历史自觉,其作用不亚于又一次思想解放。“多党合作”是建立在执政党与参政党政治上的一致性和价值体系多样性基础之上的。“民主与科学”作为九三学社价值体系是历史必然, 只有在新时期不断内扩与外延才更有生命力.
关键词: 民主,科学,价值体系,多党合作。
一、问题的提出
我国六十多年的历程,是中共价值体系不断调整与重构的过程:“继续革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三个代表”→科学发展,从而实现了由革命党向执政党的华丽转身。
一是新中国成立后的三十年,是经济与社会建构期。“继续革命”是这一时期价值体系,期间虽然建立了比较完整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系和与之相适应的社会结构,但政治上不断折腾、经济上始终蹒跚。二是改革开放的三十年,是经济起飞期。这一时期“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成为核心价值体系,改革始于落后的“三农”,继而对单一计划经济模式不断深化改革,“闭关锁国”转变成对外开放,从而成功实现经济转型,取得举世瞩目的经济腾飞。三是以提出科学发展观为标志,进入社会转型期。社会开始向公平、正义和注重民生为特征的民主政治转变;经济向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生态文明、可持续为特征的发展方式转变。科学发展已然成为核心价值体系。
五千年悠久的中华民族传统价值观在现代化进程中相形见绌才使国运式微。现在面对新的世情、国情、民情和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以及相对和平的国际环境,实现社会转型,必然要求整个社会的核心价值体系随之加以调整与重构。
笔者以为,九三学社高屋建瓴地提出深入研究、树立和践行与九三学社党派作用相一致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啻是一个成熟政治党派的历史自觉,其作用不亚于又一次思想解放。讨论九三学社的核心价值体系,一方面不能丢掉根基;另一方面不能丢弃自我。在传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是历史赋予九三学社的责任。
二、党派价值体系的普遍认同性
价值观指人所具有的信念、倾向、主张和态度由什么样的价值取向、评价标准、评价原则和评价尺度来决定,是一种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处世方式,属于文化范畴,具有阶级、阶层属性。党派是由相同价值取向的人“朋比为党”,更需要有整体的价值体系,其形成取决于两方面:一是由什么样价值观的人组成必然会产生什么样的价值观念、普遍认可的价值标准、大同小异的行为定势、共同确定的追求目标;二是价值体系能否得到社会的认同、向往与追求。价值体系一旦确立,会以相对的稳定性影响其后发展。
应当看到,个人的价值观只要无涉他人利害,尽管去自我张扬。只有当它伤害到他人利益时,才会受到道德的谴责和法律的约束。党派的价值体系却事关其存在价值、历史使命、政治作用和影响力、感召力、凝聚力。党派的价值体系是在历史进程中形成并升华,是一面旗帜、一部宣言,使之具有“登高一呼,万众响应”的效果,能使更多志同道合者聚集于旗帜之下。
党派毕竟不是一般群众团体,倘若它的价值体系既缺乏历史传承,又缺乏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或者缺乏先进性、不具代表性,就难以具有普遍的政治认同性,也难以在党内外服众;同样,如果价值体系脱离当前社会基础,背离社会主流意识,也只能是曲高和寡的“自娱自乐”而已。九三学社以言简意赅的“民主与科学”作为价值体系,已被社会广泛认同,故应一以贯之。
三、“多党合作”决定了党派价值体系的多样性
我国民主党派各自有着深厚的政治、历史、文化渊源,所以能发展到今天的“多党合作”政治局面,就是因为“和而不同”的中华民族传统观念使然,成就了对一个执政党和八个民主党派核心价值体系多样性的高度包容。
中国共产党执政,并非专制意义上的“一党制”,而是首创了“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的“多党合作”政党制度。新中国成立六十年来正、反两方面实践经验充分证明,这种政党制度具有强大生命力,不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抑或在二者的结合上,不同于那些“一党制”“两党制”“多党制”等政党制度,恰恰是对人类政治制度多样性的巨大贡献。
“多党合作”是建立在执政党与参政党政治上的一致性和价值体系多样性基础之上的,以“合作”方式协商国是、共襄大计,展现出“多党合作”厚基础、宽领域和多层面特点,“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是其精髓所在。经过几十年运作,“多党合作”已经越来越规范化、程序化和制度化,它不仅进入了中共党章,也进入了各民主党派章程,特别是进入了我国《宪法》这个根本大法。这在当今世界也是不曾有过的。
倘若把政治上的一致性和价值观的多样性对立起来,就是抹杀了“多党合作”的包容性特征,抽掉了“多党合作”生动的灵魂。现在有舆情认为,我国八个民主党派在政治上、组织上有“趋同”倾向。笔者以为,这种情况恰恰反映出各党派往往强调“共性”而忽略“个性”。政治上的一致性不能取代党派价值体系的多样性。试问,如果民主党派和共产党的价值体系一致,哪还要民主党派干啥?如果八个民主党派的价值体系一样,岂不合成一个党派更好?恰恰相反,越是承认并尊重价值体系多样性,越能够最大限度代表不同社会群体的价值取向和政治诉求,就越能够在共产党周围聚集起更加浩浩荡荡建设现代化的千军万马。这些,正是“多党合作”最得人心的成果!
四、“民主与科学”作为九三学社价值体系是历史必然
九三学社创始者们经历过封建主义、资本主义、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生活,既接受过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又接受过西方现代文化的教育,同时接触了科学社会主义,在毕生致力于现代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实践中,历练了他们“中西合璧”、“传统加现代”的睿智,一生扮演了没落封建社会的批判者、新兴资本主义社会的接触者、现代政治文明和科学技术的传播者、中共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追随者、新中国成立的参与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等历史角色。
人们所熟知的九三学社创始人如许德珩、潘菽等是“五四运动”著名的学生领袖之一,许德珩参与起草《五四宣言》。他们是“五四”当天被反动军阀抓捕的32名学生之一。还有如梁希、褚辅成、税西恒、金善宝、涂长望、张雪岩、张西曼等等代表人物,无不是我国科学技术界“学贯中西”的翘楚。
他们虽然不算职业政治家,但是他们的职业习惯、人文素养、道德操守,酿就敢于实事求是、善于独立思考、大胆追求真理、勇于探索规律的品质,加上具有纵观中华民族古今沧桑、深谙世界风云变幻的战略眼光,有首得科学之先、初吸民主之气的卓越学识和忧国忧民情怀,笃信只有跟共产党走、靠民主与科学才有新中国的未来,在适时得到毛泽东、周恩来同志直接帮助和关怀下,于“黎明前的黑暗”时期创建了九三学社,擎起了“民主与科学”的大旗,凝聚大批追求民主、崇尚科学的知识分子于旗帜之下,成为中共忠实合作者活跃在政治舞台上。
九三学社成立宣言指出:“本社同仁,即本‘五四’精神,为民主与科学之实现而努力,始终不懈”。“民主与科学”作为九三学社核心价值体系,就像名醇佳酿越陈越香一样,历经半个多世纪风风雨雨,越来越强烈显示出历史厚重感、越来越强大的生命力、越来越丰满的内涵张力,特别在中共提出科学发展的今天更加凸显。
“民主与科学”于过去、现在以至将来,始终吸引着追求民主、崇尚科学的代代知识分子,最大限度发挥他们爱国敬业积极性,实现报效国家之情振兴民族之志。像邓稼先、王选等为代表的九三社员已经成为世世代代炎黄子孙所敬仰的民族楷模。九三学社正是在“民主与科学”这一点上,被社会各界所认同、所称道!
五、九三学社价值体系只有在新时期不断内扩与外延才有生命力
历史和现实表明,九三学社与中共在政治上有绝对一致性。九三学社坚持的民主,是中共领导的人民民主,而不是“克隆”的西式民主;所坚持的科学,是人类共创、共有、共享的文明成果。
之所以如此强调科学与民主,一是民主作为先进文化、观念、制度,在中国历史上属“稀缺资源”,长期的封建专制及其传统流弊,使现代意义的民主从萌芽、存在到发展何其难哉!二是中国历史上有技术突破如“四大发明”,却少有与时俱进的科学创新特别是科学精神。政治民主与科学发展,互为促进,是建设现代化中国须臾不可或缺的两大法宝,既是中共十七大作出的政治承诺,也是九三学社追求的理想目标。科学发展只有在政治民主平台上才有成功可能。缺乏民主决策就谈不上科学决策,没有科学决策的发展只会是“折腾”甚至葬送发展,其要有三:
一是缺乏民主制度的保证,必然窒息学术自由。让人记忆犹新的例子是1950年代我国曾经靠行政命令去批判“摩尔根”、一意孤行推行“李森科”,甚至将持不同意见者打成“右派”。一下子让我们在现代生物科学领域里落后于发达国家好几十年!
二是缺乏民主制度的保证,必然约束科学进步。一些教育科研部门学术腐败之所以愈演愈烈,很大程度受“泛政治化”“行政化”“产业化”“功利化”等非民主化的影响。更有甚时,居然用一个人的思想企图统一所有人的思想,导致的必然结果正如钱学森所言:“别人说过的才说,没说过的就不敢说,这样是培养不出顶尖帅才的。”
三是缺乏民主制度的保证,必然扭曲人才成长。对人才评价与使用,往往以权力者之好恶为准,使那些具独立人格、惯于独立思考、有创新意识的人才受到压抑。
“民主与科学”内涵当随时代进步而充实,不能老停留于过去的概念,只有在新时期不断内扩与外延,才会具有强大生命力。
从“外延”讲,“多党合作”被赋予了科学发展内涵,迫切需要参政党跟进。尤其在强调“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的大趋势大环境下,亟待党派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强化参政党意识、扩大参政党影响、优化参政党功能、发挥参政党作用。否则,很难为科学发展、为政治民主建诤言、献良策。
从“内扩”讲,越是科学发展越要求九三学社以“民主”与“科学”精神加强自身政治建设、理论建设、思想建设、作风建设和组织建设。
1、要讲中国特色的民主。参政党自觉接受共产党的政治领导,是多党合作成功的首要前提。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决定了一方不能放弃领导,一方不能摆脱领导,只有通力合作,才能“长期共存”;“互相监督”中,“监督”是实质,“互相”是根本;由此才能“肝胆相照”即真心实意、开诚布公;最终才会“荣辱与共”即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补台而不“拆台”、帮忙而不“添乱”、尽责而不“越位”,才是多党合作的出发点与落脚点。一切形式的“换旗”“改道”,都是应当识别和抵制的。
2、要讲参政的科学。执政为民,参政也为民,是中共的要求、时代的特征、人民的期望。科学发展要求具有参政的科学,核心在于不断学习。对如何建设参政党、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参政党、如何调动参政党成员积极性、如何发挥参政党作用等理论联系实践的“知识”,民主党派还知之甚少。摆正参政位置,履行参政职能,势必要求各级党派领导同志,对科学发展和推动政治民主,要真学、真懂、真信、真用,用有所成。千万不要把“职务”当成“官”来做,一定要成为认真学习、善于科学参政的楷模。使党派的党建理论、参政能力、服务形式都有创新。
3、要讲党派内的民主。虽为民主党派,党内民主缺陷甚多。单是参政决策和用人决策上的民主还有待大进一步。比如,还缺乏一整套有效的选人、用人、管人机制,缺乏党组织的活动制度。以至一些地方组织活动少、效果不彰。又比如,在干部选拔上有“青黄不接”之虞:要么临到换届“现缺现补,现找现用”;要么滥用“空降”“空投”方式。这种情况,往往使一些负责人对党派缺乏认知和感情、对成员缺乏真情、对工作缺乏激情、对参政缺乏热情。实质上是党派自身的“懒政”,不仅不利于政治交接,也不利于提高党派整体素质和社会观感,极易使“官本位”滋生、蔓延,引发党内外颇多微辞。
坚持九三学社“民主与科学”核心价值体系,在党内下足功夫是题中之义。一要把“立党为公”和“参政为民”摆在至高无上的位置,自觉抵制“官本位”和各种腐朽思想对民主党派的侵蚀;二要针对参政人数增多、参政层级提高的实情,务必建立健全党派内部监督、制约长效机制,不断加强对干部的严格管理;三要密切联系群众深入调查研究,自觉地而不是被动的、紧密地而不是松散的、真心地而不是敷衍的、有效地而不是低效的加强党派活动、发挥党派作用;四要坚持党派成员发展标准,“增量提质”,同时把握党派成员所思、所求,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以紧密团结在中共周围,竭尽参政党之天职;五要建立符合党派自身特点的干部任用系列机制,避免民主党派缺乏民主的弊端。
九三学社重庆市委员会 版权所有
渝ICP备11003224号-1 公安机关备案号 50010302000123
Copyright www.cq93.gov.cn All Rights Reserved TEL:023-63846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