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重庆制造”提升重庆实力-----建议把重庆建成“长江上游现代制造中心”
2010-04-28

经过调研,我们认为应该把重庆建成“长江上游现代制造中心”,理由是:

    第一,这是实施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把重庆建成长江上游经济中心”的必然选择。国内外的历史和现实都证明,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脊梁,不是“夕阳产业”而是“永远不落的太阳”。在长江上游和西部,重庆丢掉了现代制造中心的地位,经济中心只能是空话。

    第二,这是充分发挥直辖市优势,全面建设小康,完成四件大事的必然选择。重庆面临城镇化、工业化和农业产业化的任务,关键在工业化,工业的核心是制造业。城镇化要有楼房也要有厂房,要有广场也要有工场,要有交通线更要有生产线。有了强大的制造业,城镇才有强力的产业支撑,老百姓才有逐步致富奔小康的保障。一、三产业,甚至高科技产业的发展才有可靠的依托。

    第三,重庆作为老工业基地,制造业有很大潜能,面对全球性的制造业大变革、大调整和全国改革开放进入新时期,这是重庆抓住这最佳机遇期的必然选择。

    长江上游现代制造中心应该是长江上游经济带的核心支柱;应该在制造业的总量上在全国有足够的比重;应该在市场运营机制、核心竞争力方面达到世界级的水平;应该具有适合长江上游的产业结构特色;应该有优良的硬软投资环境及区域内外协调融合的关系。

    我们从现有整体布局、全面和动态条件方面论证了实现长江上游现代制造中心这一目标的可行性。但是最根本的条件是我们自己的努力,为此,我们建议:

    第一,全面认识“重庆制造”,求真务实,提升实力。重庆是全国六大老工业基地之一。制造业门类齐全,某些细分行业有一定竞争力。从全国来讲,制造业结构偏“轻”,也就是说,以装备产业为核心的机械电子制造业在制造业中的比重比发达国家低10个百分点左右,而重庆却比全国高出10多个百分点,看来重庆制造业的产业结构,在这方面比全国更合理。“重庆制造”最值得称道的是汽车,摩托车产业。摩托车产量居全国之冠。被称为“工业中的工业”的汽车制造业,重庆的产量居全国第4位。这使得重庆在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的工业增加值占全国的比重为5.19%,(2001年汽车占10.4%,摩托车占25.4%),成为全市经济第一支柱。但是,“重庆制造”的弱势也很明显,我市的人口占全国2.4%,居第20位;但号称工业城市的重庆,工业固定资产合计只居全国的22位,西部第5位。制造业工业增加值只占全国的1.16%,还不到人口平均数(2.4%)的一半,也就是说,拉了全国的后腿。制造业的29个行业中,其产出在全国超过2.4%的只有3个(交通运输设备、仪器仪表、化学纤维)。我们最强的机械电子类制造业,拿到全国一比,才占1.53%。知名企业集团、自主知识产权的名牌产品太少,缺乏国际竞争力,进出口量只占全国3‰,在西部也只排第7位。所以,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重庆制造”喜忧参半,与全国甚至西部相比还有相当差距。

    落后不可怕,一切奇迹都会发生。十来年前,重庆的汽车业还被排除在“三条大狗和三条小狗”之外,归入受打压的一群“野狗”中的一条。重庆的汽车工业是顶着“野狗”的帽子硬闯进“大狗”行列的。与此同时,重庆的彩电、冰箱、洗衣机等家用电器曾走在全国前列、享誉一时,长虹都来取经,但好景不长,“煮熟的鸭子”居然飞了。其中的经验教训,值得我们深思。

    有了工业化的愿望,还要有求真务实的精神。有个别地方,占用农田搞“开发区”,一拖几年不见成效,这种守株待兔式的招商引资办法是不可行的。重庆的汽车工业,是几代重庆汽车人在很差的基础上苦干实干做出成绩,才引来投资,再去建造汽车城的。重庆经济二元结构特点很明显,三农问题突出,制造业特别是劳动密集的加工制造业发展潜力很大,比如在整个GDP中农产品和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加工工业的产值之比是1:0.3,全国是1:0.8,世界平均是1:2,重庆的食品加工总量才占全国的0.4%。以农业为主的县市,立足本土,大有可为。自立自强也是引资的重要条件。

    第二,充分发挥老工业基地潜力,更新改造和引进外资相互促进。作为老工业基地,重庆制造业的潜力远未发挥,重庆有许多老厂,这是重庆的财富;但亟待改造,在争取多上新项目的同时,应足够重视老基地“更新改造”的投入。我市“更新改造”投资占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由1996年的20.9%逐年减少到2001年的13.47%。按绝对值排全国第22位,西部第5位,2002年,在总投资从20位晋升到17位,西部第3位的情况下,对老工业基地改造的投资却从22位降到了25位,西部第7位。同是老工业基地的辽宁这方面的投入是重庆的三倍多。老企业的大量存量资产可吸引更新改造的投资,只要处理得当,投资回报率会很高。同时,把老企业改造做强后,再加上超常开放的政策环境,可吸引更多更大的投资。

    第三,就“长江上游现代制造中心”的发展战略进行专题调研。这种调研,应不同于一般学术研究,也不同于具体的工作规划;应集中较大的人力物力,有较充裕的时间;应以更广阔的视野,更深入的层次,更长远的谋划,进行全面综合深入的调查和研究。如面对制造业全球化、信息化、绿色化、集成化的发展趋势,根据长江上游经济二元化的特点,如何使高新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和加工制造业三个板块相互促进,优化协调发展;制造业发展环境,相关产业及社会文化发展的统筹协调关系;市内外地区间的协调统筹发展,综合发挥制造业的集群效应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