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快发展小城镇,有序推进城镇化的建议
2011-10-09

 

关于加快发展小城镇,有序推进城镇化的建议

九三学社重庆市委员会

加快小城镇建设,有序推进城镇化,是中共十七大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明确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中共重庆市委的重要战略部署,是统筹城乡改革发展的突破口,是助推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举措。在中共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我市小城镇建设取得了很大成绩。

目前,重庆正步入城镇化的快车道。农民进城路在何方,奔向哪里?重庆市户籍制度改革调查结果表明,20107-201012月,全市近100万农民转户进城,其中61%转户到小城镇,26%转户到中等城市(31个区县县城),13%转户到大城市(主城9区)。随着城乡统筹和户籍制度改革的深入推进和实施,小城镇是否具备吸纳大规模农村人口进城的能力和条件,成为事关改革发展全局,事关统筹城乡试验的关键环节。

一、 小城镇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1、发展政策落地难。一是缺乏政策、制度上的系统研究与设计,导致农村土地流转、小城镇社会保障等制度建设滞后。二是引导整合政策缺失,难以形成城镇体系协同效应和生产要素集结效应。三是产业发展政策缺乏,导致小城镇产业发展基础薄弱,劳动力吸纳能力弱

2规划建设管理难。一是先建设后规划、边建设边规划,导致城镇布局不合理、功能定位不清、低水平重复建设、资源浪费。二是规划质量不高,缺乏系统论证与研究,也缺乏有效落实。三是管理粗放,公共服务水平低。

3发展用地保障难。一是建设用地指标缺口大。按到2020年有1000万农民将转户进城,小城镇需要接纳300多万人,人均用地需求100平方米计算,小城镇至少需要新增建设用地300平方公里。但小城镇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在实际分配中不到总指标的10%,存在近200平方公里的缺口。二是用地供需矛盾加剧。用地指标缺口大,再加上用地指标分布不均衡,加剧了小城镇建设用地的供需矛盾,形成制约小城镇有序发展的瓶颈。

4发展资金保障难。一是建设资金缺口大。据测算,小城镇建设每平方公里投入约需5亿元,新增300平方公里建设用地约需要1500亿元的投入,资金缺口1000亿。二是历史欠帐多。在当前的财政体制和经济发展水平下,镇政府自身的投入力度受“吃饭财政”制约,历年下来投入欠账已成为沉重负担。

5人居环境治理难。一是普遍重视经济发展、忽视人居环境建设。二是三废治理率低,次级河流污染严重。三是建设缺乏监管,导致建设不当、生态功能用地被破坏、效益低下。四是空间布局不合理、形态蔓延无序、功能分区不明显。五是不重视文化建设。民俗传统和文化特色保护不力。

二、 有序推进小城镇发展的建议

1立足制度创新,完善配套政策。一是积极探索和完善小城镇发展政策体系,为小城镇发展扫除体制和政策障碍。加大改革力度,加强专题研究,通过深化户籍制度改革,逐步实现城乡户口的统一管理,最终形成城乡人口有序流动机制。二是加强县域城镇体系建设,增强小城镇集聚能力。要通过适当调整行政区域、优化布局,逐步形成以县域中心镇或重点镇为中心、功能结构合理、规模等级有序、产业各具特色的县域城镇体系。

2、强化规划管理,完善管理体制。一是做好城镇体系和小城镇规划,充分发挥规划的指导和调控作用。二是建立发展目标责任制、首长问责制,理顺政府职能。三是建立结构合理、廉洁高效的小城镇规划建设管理新体制。四是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把小城镇建设急需人才列入市年度紧缺急需人才引进指导目录。支持小城镇事业单位招聘补充专业技术人员。市级“三支一扶”招募计划安排向小城镇倾斜。五是建立小城镇规划建设管理监督员制度。以选调任职、选派挂职等多种方式配备监督员。确保监督员制度全域覆盖、事权分离、广泛参与、持续长效。六是成立小城镇发展研究会作为联系政府和科研单位的纽带,积极开展前瞻性问题研究,为服务小城镇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3、强化发展保障,建立长效机制。一是坚持节约集约用地,推进内涵挖潜发展。在合理评估小城镇发展潜力基础上,对不同类型小城镇采取不同政策扶持,增强其集聚发展能力。通过旧城改造专项资金和建设用地指标的错位激励,加强小城镇建设用地内涵挖潜,增强小城镇集聚发展能力,助推小城镇健康发展。二是推进农村土地整治,创新用地保障模式根据具体情况,有序推进和规范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制度。通过实施挂钩计划,将农村建设用地整理出的结余指标用于乡镇或城区建设,解决规划建设用地计划指标不足问题。有序推进集体建设用地“地票”流转模式。增强城乡统筹力度,开创集体建设用地有序流转为城镇建设用地的新渠道。三是开拓多元投资渠道,建立新型融资平台。发挥政府投资主导作用。建议拿出土地出让金的适当比例,专项用于小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建立小城镇多元化投资机制,吸引社会资金参与小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领域的建设和经营。积极建立小城镇建设投融资金平台,将财政投资、土地出让收入、银行贷款、招商引资、专项资金,有效引入小城镇建设,建立小城镇发展长效机制。积极探讨集体建设用地参与城镇建设的新形式,挖掘农村集体用地价值潜力,缓解小城镇建设资金瓶颈。如开放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入股、土地股份合作等多种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模式。将集体建设用地纳入城乡统一的土地市场,完善配置方式,实行交易许可,保障集体建设用地所有权权益,打破城乡分治和城乡土地市场分割的现象。在现有试点政策基础上,深化相关配套制度研究,重视各制度之间的配套。

4、创新管理机制,改善人居环境。一是加快发展公共服务体系、努力提高小城镇公共服务管理水平,大力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二是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加快小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三是加大污染治理力度,竭力改善综合环境。大力实施“蓝天、碧水、绿地”工程,坚决关闭严重浪费资源和污染环境的企业。大力推进小城镇环境保护工程。四是对居民加强环境卫生知识的宣传教育,提高参与意识。严禁乱倒垃圾、污物,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五是积极探索建立小城镇环卫保洁、园林绿化、道路养护等环境卫生管理长效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