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于对化学化工的执着
2010-08-11

林治华,男,四川省大英县人,1969年7月生,博士,教授。1992年毕业于成都科技大学化学工程系,获工学学士学位;2000年毕业于重庆大学化学化工学院物理化学专业,获理学硕士学位;2003年毕业于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全军免疫研究所,获医学博士学位。现任重庆工学院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副院长,硕士生导师,重庆工学院后备学科带头人。中国免疫协会终身会员,中华中西医结合杂志编委,中华医学实践杂志专家编委会常务编委。2005年当选重庆市中青年骨干教师,2006年度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获得者。主要从事肿瘤免疫学、免疫信息学、药物设计学方面的研究。

五月的最后一天,我们与林治华教授电话联系,决定去拜访他,并谈了我们的意图。他反复推辞。笔者不禁惴惴:时下以采访为名,找成功人士要赞助、拉广告,往往让人不胜其烦。我们是否也被误认为如是……在重庆工学院图书馆16楼的研究室,我们找到了已等候一时、外表非常朴素的林治华。寒喧中,他表示,自己的事业仅仅是刚刚有成,作为“社员风采”人物,比之九三学社的其他同志,份量远远不够。如果有什么问题需要咨询,作为一名九三学社社员,也该是他登门到社市委机关。好一个谦虚谨慎的林治华。

林治华1969年7月生出在四川省大英县一个农民家庭。上世纪80年代、90年代,农村的孩子要改变自己的命运,只有读好书,考上大学。这几乎是唯一出路。在学校,他非常勤奋,班级、年级成绩一直名列前茅。他的化学成绩又特别好,好象没有花多少精力,就能取得很好的成绩。因此,他对化学产生了浓厚兴趣和独特偏好。1988年,他以优异成绩考上大学。在专业的选择上,他几乎不假思索,第一、第二、第三志愿都是几所名牌大学的化工系,而最后如愿被成都科技大学录取,就读化工系。

他非常珍惜4年大学生活。特别是出于对化学化工专业的喜好,在由醇、酮、醛、酊、酚、笨、烯等形成的知识海洋里,他如饥似渴,自由徜徉。1992年,他以优异成绩毕业,并获得工学学士学位。当时还是实行毕业分配制。同学们有的选择到大的企业,可以马上享受非常好的待遇;有的选择从政,实现个人抱负;有的选择继续深造,争取更大的发展。林治华也面临两项选择,其中一项就是到重庆渝州大学(现重庆工商大学)当教师。这让他颇费思量:以自己的能力,选择其他的行当,在社会地位、经济待遇方面应该不成问题;而当教师,清苦、枯燥、默默无闻,但可以继续从事自己所喜爱的专业。重庆是西部重要的化学化工基地,一座大型城市。在重庆,只要通过努力,应该能够实现专业较大发展。就是这份对化学化工的执着,1992年7月,他正式选择成为渝州大学化学系一名助教,开始了他的教师生涯。

作为大学教师, 林治华一直把认真做好教学工作,努力提高教学质量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因为没有教学经验,初执教鞭的他除了以一贯之的积极、认真、负责的态度,在教学方法上,注重加强学习,广泛涉猎心理学等相关业务知识,虚心向领导和同事请教,与大家进行交流,不断总结摸索和改进教学手段。在专业方面,他认为,教师的专业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终身的发展。因此,他始终坚持跟踪学科、学术的前沿,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素养。短短几年,他很快就适应自己的角色,教学效率和质量有了较大提高。

从事教师工作15年,谈到如何做一名合格教师,林治华颇有体会。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也。也就是说,作为一名教师,讲授不仅仅是学业,包括做人,适应社会,要把自己的先知先觉传授给学生。他认为,现在高校扩招,导致学生素质不一,学生在求知欲方面似乎一届不如一届,有时在课堂上认真听讲的学生少得可怜。遇到这种情况,林治华反躬自省在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上存在的问题,认真备课、讲课,力求上好每一堂课。同时,对同学们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进行思想引导。他认为,只要用心去教,多鼓劲,严格要求,就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平时,他利用自己担任班导师的机会,经常和学生交心,引导学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并具备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帮助学生了解本专业的发展前沿,树立学习的信心和决心。2008年1月,他被任命为学院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副院长,在抓好本学院科学研究、实验室建设、课程建设以及学科发展规划等工作的同时,狠抓教学质量管理,做好教学管理与监督工作。学院教学秩序有了较大改善。

在工学院,他主要担任《天然产物化学》、《免疫学》、《反应工程》、《化工原理》三门课程的本科教学及实验任务,同时还担任了《药物生物信息学》、《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两门研究生课程的教学工作。一些听过他授课的同学反映,林老师的课总是那么生动活跃,既学到专业的知识,又能在社会或人生方面有一些启迪。

专业深造与学科交叉是提高教学和科研水平的重要途径。林治华对此一直孜孜以求。1997年9月,他以本专业唯一一个往届考生,考取重庆大学化学化工学院物理化学专业,师从李志良教授。李教授非常勤奋,对学生要求非常严格。在他的引导下,林治华的本专业突飞猛进,并发表了包括两篇外文在内的多篇SCI。2000年7月,他获得理学硕士学位。同年9月,重庆大学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两个博士点供他选择。要么继续专业提升,要么打破专业局限,拓宽知识面,实现知识合理交叉。经过反复权衡,他最终选择并考取第三医大全军免疫学重点实验室,师从全国有名的免疫界权威人士吴玉章教授,参与了乙肝治疗性疫苗的研究工作。化学化工与医学有很大的差异性,对此,他沉着应对。3年后,他把化学的基础知识有机地结合到医学免疫学领域,顺利通过博士论文答辩,获得医学博士学位。

林治华喜欢挑战自我,挑战困难,这得益于导师吴教授大胆、开拓的工作作风。2002年,重庆工学院筹建生物工程学院。林治华认为,重庆作为老的化工工业基地,却没有一所学校的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能在全国有一定影响,化学工程方面的人才培养也跟不上重庆化学化工发展的步伐。重庆化学化工大有可为。在接到聘书后,他义无反顾投入到学院的组建过程中,参与本院人才引进、院系设计等工作中。现在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70几名教师,博士占到40%,这里面浸入了林治华的心血和汗水。2004年,化工系招收第一届本科生;2006年,生物医学工程和微生物生化医药学两个硕士点申报成功,并向申报更高层次的博士授予点努力。在学科申报的过程中,林治华作为化学与生物工程主管科研的副院长,加强与国内外高校和研究机构的合作,为营造良好的科研氛围,通过找差距,查优势,搞教授博士论坛等方式,促进相互交流,相互了解,提高团队的凝聚力,体现了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宽松的科研氛围。学科建设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他还积极组织本系教师申报重庆市教委、科委项目,国家自然基金项目。2004年、2005年,他连续两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2006年度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大学教师专业能力很大程度体现在科研水平方面。近年来,林治华先后承担或作为主研完成了包括国家“973计划”项目、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教育部“春晖计划”等项目10项;系统进行了多类有机物结构表征及构效关系的研究,特别在多肽分子结构表征及构效关系研究方面取得了较重要的进展;将分子设计与定量构效关系的理论和方法成功地运用到免疫学,建立了Th细胞表位、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表位的定量预测和高通量筛选方案。研究成果成功地运用到MAGE-2、3、12 肿瘤抗原、TRAG-3肿瘤抗原、乳腺癌分化肿瘤抗原NY-BR-1、人乳头瘤病毒HPV-E7抗原表位的鉴定,为基于表位的治疗性疫苗的设计与开发奠定了基础。参与完成的项目获重庆市自然科学一等奖一项。目前承担两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于非蛋白氨基酸设计、合成CTL模拟表位及免疫学效应研究”、“高效树突状细胞靶向DNA疫苗激发抗宫颈癌免疫应答的实验研究”,一项“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项目。近年来在多家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研究论文60余篇,其中被SCI收录20余篇。因为以上成绩,2005年被评为重庆市中青年骨干教师,2006年度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林治华的岳父是一名老民建会员,重庆市政府参事室参事。1992年,他与爱人结识,在岳父的熏陶下,慢慢了解了一些多党合作常识,对民主党派产生了厚浓厚兴趣。考虑到九三学社以高中级知识分子为主,而且周围许多优秀人才都是九三社员,与自己有共同语言,经过申请,2000年,他如愿加入九三学社。他认为,作为一名九三学社社员,就要参政议政,更大地发挥自身的作用。作为九龙坡区市政委特邀监督员,林治华提出他的参政议政,就是就市政建设提出意见和建议,就学院的发展建言献策,体现九三学社社员的水平,为九三争光。

现在,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日益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一方面,部分学生想法不切实际,既要收入好,又要位置好;而另一方面就是“动手”能力太弱。而林治华所授专业的第一届(2002级)毕业生的70名同学中,12位考取了国内各重点大学的硕士研究生,毕业生的学位授位率在85%以上,一次就业率在95%以上。2008年,学院的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毕业生达到100%签约率。他认为,要扩大大学生就业率,所授专业就要“适销对路”,真正与社会需求接轨。除课堂教学外,现在他还指导8名硕士研究生,担任2004级、2005级共16名本科生的科研导师。林治华让他们全部参与到自己的科学研究过程中,以提高实际能力。对这些经验,林治华进行了认真总结,向学校提出“3+1模式”,即本科生前3年学专业基础,最后1年“校企”或“校厂”相结合,学生到企业学习实习,企业高级技术人员到学校讲课,定向培训。这一建议得到学校采纳,并很快与西南制药厂等在内的一些大型企业达成了合作意向。目前,学院正在推进“2+2模式”,探讨没达到高考录取线但填报工学院的学生招收一个班,定向到企业里,带动当地经济发展,解除企业人才流失困扰。

我们相信,以林治华的执着,在提升重庆化学化工科研水平,促进重庆化学化工业发展方面,他一定会有更大的作为、作出更大的贡献。(蒋  灿  郭  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