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白南先生生平
2015-09-15

(在施白南先生诞辰110周年追思座谈会上介绍)

2015830日)

生命科学学院院长 王德寿

 

各位领导、各位来宾,老师们、同学们:

今天,是施白南先生诞辰110周年纪念日,我们怀着十分崇敬的心情在这里举行施白南先生追思座谈会,深切缅怀他为新中国动物学高等教育事业建立的不朽功勋,追思和学习他为科学事业不懈奋斗的崇高品质和为新中国人才培养无私奉献的精神。

施白南先生是新中国动物学高等教育的开创者之一,为我国知名动物学家。曾任中国西部科学院生物研究所动物部主任、研究员,静生生物调查所助理研究员,青岛市立博物馆筹委会自然部主任,中央研究院动物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国立西北师范学院博物系讲师,中国西部博物馆研究组主任,中国乡村建设学院教授,西南师范学院(西南师范大学)教授、生物系主任。四川省动物学会第一届副理事长,四川省水产学会第一届理事长。重庆九三学社创始人之一、重庆市政协委员等。

施白南先生早年勤奋为学,追求真知,是中国西部科学院生物研究所主要创建人。19068月,他出生在河北正定县一个农民家庭,1926年考入北平师范大学生物系。因家庭贫困,没有经济来源,只好一边修读大学课程,一边在学校代课,靠挣来的微薄薪金维持清贫的生活。后来被系主任、著名昆虫学家刘崇乐教授聘作助手后,生活才安定下来,过着半工半读的生活。1933年大学毕业,由刘崇乐教授推荐到北平静生生物调查所当实验员,在中国动物学的创始人秉志(农山)先生领导下工作。1930年,卢作孚先生在重庆北碚创办中国西部科学院生物研究所,奉秉志先生派遣,1933年到四川工作,任中国西部科学院生物研究所动物部主任。动物学部建立之初,工作人员仅6人,设备也只有几只火药枪和几台老式显微镜。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1934年施白南先生作为领队组织了大小凉山彝族地区的生物科学考察,历经千辛万苦,写出了《四川省雷马峨屏调查记》。同时还组织开展了四川第一次大规模以鱼类为主的动物标本采集工作,足迹踏遍了北碚、合川、宜宾、泸州、雅安、康定、嘉定(乐山)、峨眉(峨眉山)、万县(万州)等许多地区,发表了《四川嘉陵江下游鱼类之调查》、《四川嘉定峨眉鱼类之调查》等论文,在动物学界崭露头角。1936-1938年,施白南先生在北平静生生物调查所任助理研究员,在张春霖先生的指导下,继续从事鱼类学的研究工作,发表了《中国之褶鳃鱼类》、《四川鳜鱼纪略及其两新种》等论文。在此期间,青岛市立博物馆筹备,施白南先生任该馆自然部主任,组织标本采集和陈列等工作。

施白南先生矢志不渝,在抗战期间极端艰苦的环境下仍然坚持开展科学研究。1937年,中央研究院动物研究所等机构内迁重庆北碚,借中国西部科学院房舍办公,施白南先生从1939年始在中央研究院动物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员。在经费极度困难的条件下,他继续研究四川鱼类,发表了《黄蟮之食料》、《数种鲤科鱼类之天然食料》等生态学内容的论文,成为我国鱼类生态学萌芽时期的重要著作。1942-1945年,施白南先生前往兰州西北师范学院生物系任动物学讲师,除课堂讲授外,还带领学生前往黄河上游及青海境内的部分支流采集鱼类标本。1945年抗战胜利,中央研究院动物研究所迁回南京。受卢作孚的聘请,施白南先生重返中国西部科学院工作,因生活困难,他还先后在沙坪坝南开中学、北碚兼善中学、乡村建设学院农学系任教。

施白南先生呕心沥血,为新中国的高等教育事业和人才培养奉献了毕生的心血,特别是对西南师范学院生物系的建立和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195010月,国立女子师范学院与四川省立教育学院合并成立西南师范学院。1951年春施白南先生受聘担任西南师范学院生物系主任,他充分发挥自己的学术专长,认真制定、修改教学计划,积极培养年轻教师,组织编写大纲、教材,带领教师自己动手维修、制作仪器设备和实验标本。在他精心、有效的管理下,西南师范学院生物系办学很快步入正轨,成为当时国内颇有影响的系科。1956年,教育部在东北师范大学生物系举办动物生态学研究生班,施白南先生应邀担任鱼类学研究方向指导教师。他主持编写了《松花江鱼类区系标本采集》、《关于河鳗生殖习性的观察方法》、《狗鱼的生态观察》(示例)等野外实习参考资料以及《现代哺乳动物的分类》讲义,指导了陈璧辉、王岐山、郭治之、陈荣海、张福祥、冯敏珠、姚丽文等8人的毕业论文,为我国脊椎动物学人才培养作出了重要贡献。同时发表了《我国东北的狗鱼》、《在松花湖内采到的江鳕》两篇论文。他还收集了大量的鲑鳟鱼类英文资料,计划研究我国鲑鳟鱼类的生物学。1957年的“反右斗争”中,施白南先生因带领动物生态学研究生班学生野外调查时发表过黑龙江及大片领土应该全是中国领土的感慨,被扣上“反苏”的帽子,受到撤去系主任职务、工资降三级的不公正待遇,但他并没有从此沉沦下去。1958-1959年带领学生进行了嘉陵江水系鱼类调查,完成《嘉陵江鱼类志》。1959年参加四川野生经济动物考查,与黄世芳共同完成《四川省古蔺叙永地区的脊椎动物资源》。1960-1963年,在完成动物学教学任务的同时,还为学校进修班学生开设《动物地理学》,结合生产实践,组织学生开展嘉陵江下游鲤鱼产卵场调查,扎巢采卵、孵化育苗,完成了《北碚鲤鱼产卵场调查及利用情况报告》、《重庆沟渠鱼类及渔业》、《嘉陵江水系鱼类区系问题的商榷》等论文。1964-1965年,他参加四川省动物地理区划调查和《四川省地理志》编写任务,与胡锦矗先生共同完成《四川省脊椎动物地理区划》。这一份份呕心沥血写成的学术论文,都是施白南先生受到撤职降薪后完成的。

“让鱼类造福于人类”是施白南先生一生追求的目标。十年动乱期间,施白南先生被抄家,关进“牛棚”,再次受到不公正待遇。即使在这种条件下,他仍写下了《我国淡水渔业发展的问题》,同时调查屏锦镇附近出产的鱼类种类、数量,写出《南山水库养鱼场及渔业经营》、《在屏锦镇所见的鱼类(一)》等有实用意义的文稿。1972年农林部下达农林科技重大协作项目第22项“长江水产资源调查”和“长江鲟鱼专项调查”。施老带病主持四川省长江水产资源调查和鲟鱼专项调查任务。他收集国内外有关鲟鱼资料,汇编成册;制定调查计划,确定研究内容和分工。提出以8种长江上游的主要经济鱼类为重点,分三条线路展开调查。经过三年深入调查,取得了大量标本资料,在他的主持下,总结完成《四川省长江水产资源调查报告》和《长江鲟鱼类研究》专项研究成果。后经修改补充,于1987年著成《长江鲟鱼类生物学及人工繁殖研究》一书,该书是我国鲟鱼类研究的第一部著作,曾获西北西南地区优秀图书一等奖,四川省优秀科技铜帆奖。有关鲟鱼类研究为葛洲坝及三峡工程的救鱼措施提供了重要依据。1976-1977年,施老负责嘉陵江水系鱼类资源调查的领导组织工作。在总结长江调查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重点调查渔获物分析,主要经济鱼类越冬场、产卵场和幼鱼索饵场的分布及资源变动等。经过两年艰苦努力,《嘉陵江干流鱼类资源调查报告》于197712月问世,《嘉陵江水系鱼类资源调查报告》于1978年春完成,为该水系提供了最为丰富详实的鱼类学资料。

1978年,科学的春天到来了。施老因科研成就突出,出席了四川省科学大会和重庆市科学大会,一批研究项目获得省市重大科技成果奖。他与赵尔宓先生合作,主持筹备《四川资源动物志》1-5卷的编写。1980年,施老任第一主编的《四川资源动物志·第一卷:总论》出版,同时完成第四卷的主编任务。1980年他担任四川省渔业资源调查与区划组技术组组长,负责四川省各地、市、县渔业资源调查与规划的审定验收工作。1980-1983年,又主持完成“乌江下游渔业资源和区划”的调查和编写工作。至此,四川省主要江河鱼类资源调查基本结束,实现了他摸清家底的一个又一个愿望。198510月受四川省水产局委托,施白南先生组织编写了《四川江河渔业资源和区划》一书。随着资源调查的结束,从80年代初开始,施白南先生把研究目标和重点转移到具有重要经济价值及开发前景的鲇形目鱼类方面。先后主持了重庆市科委“长吻鮠蓄养繁殖及鱼苗培育实验”、“长吻鮠移养驯化”,国家教育部“四川江河经济鱼类生物学研究及移养实验”等项研究工作。77岁高龄的施老还杵着拐杖到远离学校的长吻鮠繁殖基地视察指导,在我国名优鲇鱼类移养驯化、人工繁殖、鱼苗培育等方面作了许多开创性工作,为今天长吻鮠、南方鲇两种名贵鱼种的人工繁殖,结束我国没有自己培育的名优鲇鱼养殖对象的历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施白南先生治学严谨,谦虚谨慎,品格崇高,晚年仍以“老牛自知夕阳短,不用鞭策自奋蹄”为座右铭,激励自己加倍工作。1982年招收首届鱼类学硕士研究生,1985年再次招收3名研究生,同时领衔申报动物学硕士点,以完成他开创的西南师范学院鱼类学专业的发展及人才培养计划。遗憾的是,当动物学硕士学位点获批时,施老却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但他为动物学发展奋斗半个多世纪以来的最后一个愿望终于变成了现实。由于多年来长期超负荷工作,施老的身体状况在晚年每况愈下,自198512月起,心脏病一次次发作,十分严重的就有3次,但他不肯住院治疗,坚持给研究生讲课,指导第二届研究生毕业论文。1986222因心肌梗塞,不幸病逝。

施白南先生的一生,是勇于开拓的一生,是不懈奋斗的一生,是追求真理的一生。在他50多年的工作生涯中,虽历经坎坷而矢志不渝,百折不挠、奋斗不息;他对党的教育事业无限忠诚,呕心沥血、无私奉献;他胸怀坦荡、谦虚谨慎、高风亮节。他为新中国动物学高等教育的创立,为鱼类学研究、动物学教学及人才培养,为西南师范学院生物系的建立和发展倾尽心血,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功勋。他的光辉业绩和卓越贡献,深深铭记在我们心中。他的奋斗精神和崇高品格,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和怀念。

我们深信,施老是永远的!施老的精神和品格将永放光辉!我们将继承、弘扬他的精神,继续他未竟的事业,为建设特色鲜明的生命科学学院,为将西南大学建设成为高水平综合大学,为中国动物学研究事业,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