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农民持续增收机制的建议
2011-10-20

自上世纪八十年在农村推行以农户家庭承包经营制度为核心的农村综合改革,有效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经营积极性,发展了农村生产力。自2002年开始,农民增收进入了一个快速增长期,特别是最近三年,农民收入保持了连续快速增长势头。当前,影响农民持续增收的因素很多,其中,体制机制不完善是重要的制约因素。因此,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农民持续增收机制,对于增强抵御各种增收风险,实现农民持续增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农民持续增收机制问题分析

促进农民增收是一个系统工程。当前,影响农民增收的机制主要有四个方面。

1、“三农”投入机制问题

一是财政投入基数较低。如涪陵区2009年各级财政投入“三农”资金25099.95万元,仅占全区同期财政总支出的5.0%,相当于同期农业增加值的9.4%。本级区财政对“三农”投入更少,2009年仅占地方财政收入1.3%。由于基础设施投入不足,农民还要承担基础设施的建设费用,农民负担仍然较重。二是投入产业乏力。据调查,近年来我市多数地方农户家庭经营直接成本费用占家庭经营收入的比重在80%以上,绝大多数农户全年的纯收入只能维持家庭生活开支,无力投入农业和农村发展。加上农业比较效益低、自然和市场风险大,绝大多数农户不愿增加对产业的投入,仅仅维持简单再生产。三是农业项目融资难。从2007年开始,金融机构农业贷款余额减少,涪陵全区2009年仅为39306万元、比2006年减少了68.0%,而同期城乡居民储蓄额却增加了61.7%,农业贷款余额占城乡居民储蓄余额比例由2006年的13.3%下降至2009年的2.6%。使得不少农户为了发展生产不惜高息借贷,加大了融资成本和经营风险。

2、劳动力转移就业机制问题

近年来,全市进一步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力度,通过“农民工技能提升培训”、工业园区和本地乡镇企业平台内转和培育市场中介有组织地外输,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增加收入。据涪陵区人力社保局统计,2009年全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29.11万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51.1%,全年实现劳务总收入27.62亿元,劳务净收入18.67亿元。引导3567名农民工返乡创业,投资创办企业597户、个体工商户2970家,还就地吸纳2.37万人就业。如今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农民打工挣钱已成为增收的重要渠道。

据调查分析,农民外出务工收入增长主要靠转移就业数量增加实现的,要保持农民务工收入持续增长存在 “两难”。一是农村劳动力转移数量难有大的增加。按照农村土地承载能力和农业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涪陵区农村富余劳动力在30-32万人,转移就业数量已经快到临界点了。二是外出农民工收入水平难有大的增加。农民外出务工大部分就业于劳动密集型行业,工资水平在短期内难有大的增长。多数农民工缺乏专业技能,只能打短工、做零天,就业、收入都不稳定。

3、农村产权机制问题。

1998年开展的农村第二轮土地承包,将农村土地承包期延长为30年。2003年结合实施《农村土地承包法》,对延包工作进行了清理完善。近年来,又按规定推进农村林权制度改革,做到“山定权、树定根、人定心”。目前,正在推行承包地确权发证工作使农民有恒产有恒心,依法获得了长期稳定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和林权,奠定了农业持续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基础。但目前由于农民还不能顺利地将“恒产”转变为资本进行投资并获取稳定的财产性收入,拥有土地资源的农民还在“抱着金砖受穷”。

4、农业产业化经营机制问题。

近年来,各区县按照“重点扶持、典型示范”的工作思路,通过大力培育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专业大户等新型农业市场经营主体,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增强了农户家庭经营的经济效益。全市农村以榨菜、生猪、土鸡、肉牛、山羊、蔬菜、水果、水产和烤烟等特色农产品为基础,已成为部份区县农民增收致富的骨干项目。但是,除涪陵榨菜外,其余农产品产业化经营水平还不够高,发展还不稳定,多数龙头企业与农户利益联系不够紧密。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整体规范运行并发挥应有功能作用还需时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多数名存实亡,对农户家庭经营提供的统一服务和发挥的带动作用十分有限,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民的持续增收。

二、建立完善农民持续增收机制的建议

1、建立健全财政支农资金稳定投入机制。一是切实保障公共财政支农资金的投入增长。通过财政支持杠杆撬动更多资金投入农业和农村发展,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整体运行水平和发展能力。二是用好用活各级财政支农资金投入政策。积极探索和改善支农资金的使用方法。三是对农业农村发展项目进行孵化培育和风险投资,对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的产业发展进行风险投资或提供融资担保。

2、建立健全农业产业投资机制。一是创新农村资产抵押担保机制。探索用土地使用权、林权和宅基地使用权作抵押担保的新方法,及时为农业和农村发展提供融资信贷服务。二是建立健全适合农业农村发展的金融体系。如加快发展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等小型农村金融机构。制定优惠政策,积极引导城镇工商资本下乡。三是逐步建立城乡间资本、人力、物资、信息等资源和要素的双向流通渠道和机制。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引导支持民间增加投入,发展农业,实现规模经营。

3、建立健全农民务工收入巩固提高机制。一是引导农村劳动力合理就业。继续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并在一、二、三产业就业。二是加强技能培训和制定农村劳动力发展规划。通过有计划地实施新生代农民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加强农业科技知识的普及推广培训工作。为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提供科技成果和实用人才,提高农民增收致富的内在素质和能力。

4、建立健全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保障机制。一是着重做好增总量、调结构、促转移、建通道四篇文章。使农民实现多途径、多渠道增收。二是大力推进全市经济发展壮大,增加经济总量,增强对农民增收的带动和保障。三是因地制宜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合理规划优质农产品生产布局。四是加快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通过发展当地特色蔬菜、畜牧、水果和水产产业优势,积极发展林下经济。

5、建立健全农民获取稳定财产的收入机制。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和体制创新,让农民真正拥有土地财产权。建立农村土地流转市场,坚持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引导农民通过转包、转让、互换、出租、股份合作和抵押等方式流转出让土地承包经营权,确保实现农民土地承包权益和多种形式的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格局。建立农村产权交易市场,建立耕地占补平衡机制,放活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增加农民的财产性收入,改善农村和农业发展的基础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