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重庆统一战线》
2010-08-13

郭  祥 九三学社中央社史研究中心研究员、社重庆市委宣传处处长、重庆作协会员

改革开放以后,创办一个统战刊物,一直是重庆统一战线各界人士的一大心愿。1997年,重庆直辖,曾任市委秘书长、宣传部部长的李兵同志担任市委统战部部长。他非常重视统战宣传工作,并主持、协调成立统战部宣传处,于1999年1月正式创刊发行了《重庆统一战线》。当年6月,我奉调市委统战部宣传处,到2005年7月调党派处,在5年多的时间里,与《重庆统一战线》相伴,走过了一段令人难忘的岁月。

《重庆统一战线》由市新闻出版局审定,刊号为CQ(99)-240,属资料性内部刊物。尽管不是公开发行,李兵部长,以及后来的辜文兴部长都非常重视它,要求把刊物办成重庆宣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宣传党的统一战线理论和方针政策的重要载体,每年至少一次召集宣传处同志座谈,讨论宣传重点。辜部长还强调,刊物要立足重庆,面向全国,立足统战,面向社会。

《重庆统一战线》设编辑委员会,由部长担任编委会主任,各副部长、处室负责人任编委。副部长徐登全、罗静虹先后担任总编。郑自立助理巡视员协助总编审定稿件。编辑部与宣传处两块牌子,一套班子。宣传处有4个正式编制,处长李大刚任常务副总编,负责全面工作,副处长杨履冰、研究室副主任(后任办公室副主任、主任)夏晓华任副总编,杨分管财务、寄发稿酬,夏负责重要理论文章撰写。我任编辑,主要负责文字处理,2004年后同时负责黑白版式设计。2000年,林勇从南川调入,负责刊物征订和经济宣传(广告)。由于人手不够,编辑部还先后外聘伍志安、杨金帮、王有惠、李桃等,协助做文字编辑,李蕾(现统战部文印室处聘人员)等,从事文字输入、经济宣传、内勤等工作。

李大刚处长是一个非常勤奋的人,对工作精宜求精,与他共事,必须累得、饿得、苦得,还要受得。他对编辑部同志要求非常严,做错了,训一顿也是有的。但他心非常细、非常善良,能够时时处处关心帮助大家,扶困解急。所以大家敬重他,虽苦虽累,却心甘情愿。杨处长非常和善,遇事总是设身处地为别人考虑,善于做思想工作,是一个能够在非重大原则问题上“和稀泥”的大姐。伍志安是上海人,60多岁,市工商联退休干部,一生坎坷,但为人坦荡风趣。我们两人非常投缘,有时为文章的选用、文字的修改发生争论,过后,依旧坐一小店,点些小菜,喝点小酒,品唐诗宋诗,纵横历史、地理、人生……2000年3月,伍老悴然离世,由我代表“组织”给他致悼词。那悼词为一夜“急就”,决非固定格式,但因注情嵌义,所以引起了许多参加告别仪式同志的共鸣。王金帮是天津人,对中国武侠小说非常有研究,思维敏捷、语言丰富,我经常在解放碑麦当劳听他“神侃”。他离开编辑部后,被重庆工商大学聘为教授,专讲通俗文学。王有惠是渝中区统战部退休干部,历年笔耕不缀,后来还专门出了一本集子《二月花》送给我,文字非常朴实。李桃是原特钢厂团委干部,企业破产下岗。她的综合素质非常好,在编辑部干了一年多,2003年被推荐到重庆浙江商会任秘书长,2005年被推荐到重庆宗申集团,现任公司党委副书记、行政副总裁。有一次碰到,她谈起编辑部非常动情,认为那一年学了不少东西,并最终改变了她的人生。

《重庆统一战线》内容非常丰富,且非常注重政治性、指导性和知识性。最初设计栏目有理论园地、特别报道、工作交流、信息快递、委员风采、渝州人物、统战史话、海峡纵横、大千世界等。为了反映区县统战工作动态,以后又增加了区县采风,为提高趣味性和可读性,增加了文摘集萃、史海钩沉、文苑漫步、回眸往事等。刊物为双月刊,每年六期,每期在实践中形成一套固定的编辑流程:编辑文章——召开编辑会议,确定主题——由我提出栏目设计、拟采用的文章,填写稿件处理笺——一审,常务副总编提出处理意见——二审,郑巡视提出处理意见——三审,总编提出处理意见,稿件存档——版式设计,打印黑白稿——校对——常务副总编签字付印。每期我要处理90%以上的文字,个中许多酸甜苦辣。有时,一篇文章主题好,但思路不对,只好将就材料重组。有时,在一句话、一个词上卡住了,不得要领,征询其他人意见,或干脆上一趟厕所找灵感,问题马上就解决了。由于长期伏案工作,我落下了腰肌劳损的病根,严重时只好蹲在地下,一笔一笔地敲击键盘。

编辑部制定了非常严格的校对程序。为避免外人打搅,校对利用假日进行,要求编辑部人人把关签字。校对是杨处长的强项,我们签完字,由她总校。在胶片出来后,由李处长、杨处长和我再校,最后才印刷。

《重庆统一战线》版式为大16K,内页54P,彩页4或8P(创刊号和2001年第四期“庆祝建党80年”专题12P)。页码不是很多,但李处长对版式设计要求很严。最初,由于业务程序不熟,我们走了一些弯路。每次排版,李处长、林勇和我在设计公司陪着美编人员,一页一页设计完善,经常干到凌晨4点、5点,甚至天亮才结束。与我们合作的美编人员先后有8人,合作的公司6家,其中一些美编和公司就是因为熬不住,主动放弃这笔业务。在美编人员中,作为自由择业者的李成与我们合作的时间最长、最愉快。2001年初,版式设计改在编辑部完成,晚上我和他设计,拿出方案白天交李处长审定,晚上再按要求修改完善。那时,我们经常窝在办公室里干到半夜,再去吃夜火锅。统战部老办公楼有一道铁门,搞设计的那几天,看门人总被吵酲,特别是冬天,他直吼叫:“你们不让我活了。”以后,我边干边学,基本掌握了内页版式设计方法,就再也没有熬夜了。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通过我们的努力,2001年6月,在中央统战部第三届全国统战部门期刊评选中,经过专家评审,《重庆统一战线》一举荣获“版式设计一等奖”、“编校质量奖”,有一篇文章被评为编辑优秀奖。

《重庆统一战线》定价为38元/年,自收自支,统战部作为主办单位,只是在政策上把关。1997年9月,中央统战部、中央宣传部、中央对外宣传办公室曾经联合下发《关于大力加强统一战线宣传工作的意见》,提出将各级统战部门主办的刊物纳入党报党刊的出版发行体系,全国统战工作会议明确要求把统战期刊纳入党报党刊系统,但在政策执行过程中难度非常大,征订任务非常艰巨。区县统战部大多很支持。各区县(市)、高校统战部确定一名副部长分管征订工作,一部分区县(市)为搞好征订,提出“少抽一包烟,多订刊物促统战”、“多订一份统战刊物,就多一个统战工作宣传员”的征订口号。经过努力,刊物每期发行量一般在1.7万份左右,最高时曾到2.3万份。

李处长非常重视对编辑人员的锺炼。重庆大的活动、每年政协会议,他都要联系几个记者证,让编辑人员直接参与采访。如2000年6月8日,重庆举办“中国西部大开发国际研讨会”。作为记者,我参与现场采访,并参加重庆电视台录制的、198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克莱因等9人为佳宾的“发现西部”专题,我提的问题是“地方政府在西部大开发中应如何作为”,印象特别深。当时我因抓小偷手部受伤,敷着药布。第二天,马上有朋友向我表示关切和慰问。编辑部还以刊物载体,组织庆祝建党80周年书画会,统战政协老干部、刊物特约记者、重大题材主创征集座谈会等,形式多样,让编辑部的同志增长了不少见识。

通过刊物,我还有幸认识了许多尊长、学长和朋友,如重庆民主党派、宗教界耆老冯克熙、韦思琪、刘惠君、雷亨顺、释惟贤等,非常谦逊,在工作和生活上赐予我很多教诲;市政协老副秘书长周永林,重庆老报人张天授、杨钟岫、肖鸣锵等博学多识,经常向刊物投稿,并向我们提供一些史实咨询服务;重庆书法绘画大家魏宇平、屈趁斯、徐文彬、戴危叨、李来源、程军等,举凡编辑部开展的活动都要给予支持;重庆抗战话剧的活字典石曼、研究卢作孚的专家张瑾、农工党市委的杨力、重庆作协的赵晓铃等,挖掘并掌握了大量的史料,稿件可读性非常强;统战部研究室的蓝剑平对佛学很有研究,她写的文章平坦自然,行如流水,给人非常愉悦的感觉……他们给我很多教益,是良师益友,有的成为忘年之交,我与其中一些人到现在还保持着联系。

2005年初,全市对报刊杂志市场进行整顿,内部资料性质的刊物不容许征订、打广告,对刊物冲击非常大。2005年7月,我调离宣传处,离开了编辑部。离开之前,我将第五期的稿件基本编辑完成,填写了处理笺。年底,存在6年的《重庆统一战线》停刊。现在,我还经常翻一翻刊物每年的合订本,有时触及一篇文章、一页版式,往事历历在目。在当时那么艰苦的条件下,编辑部各同仁团结协作、奋力拼搏,其中有辛酸、有甜蜜,也有心情激荡时,但更多的是成就感,是以《重庆统一战线》为载体,为重庆统战事业作出过贡献的骄傲和自豪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