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发挥食品工业对农民增收带动作用的建议
2011-10-20

食品工业是连接一、三产业的桥梁,是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关键环节,是农业的继续和提升。通过对农产品的加工与制造来提高附加值,能获得比农产品高出几倍、几十倍以至更多的价值。从产业关联特征来看,食品工业对农民增收的带动作用,主要是通过促进农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和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实现农产品加工业向工业制造业形态的转变以及扩大农村就业等途径来实现。

 目前,食品工业已成为我市轻工产业的最大产业,也是最具有民生意义的支柱产业。由于食品工业对农业发展、农民民增收关系直接、紧密和最具持续发展性。因此,根据我市大城市带动大农村发展的特殊市情,进一步发挥食品工业对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带动作用,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和现实迫切性。

具体建议:

1、强化食品工业与农业的联系和互动

由于食品工业对农民增收的带动作用不是自动形成的,它有赖于在食品工业与农业之间建立更加紧密的联系和互动,必须从产业链的关系出发,加强食品工业与农业的联系和协调发展。

一是按照食品工业的要求发展专用农产品和优质农产品,建立食品工业专用农产品原料基地。首先要改变“优质农产品鲜食,劣质农产品加工”和“生产什么,加工什么”的观念。要根据市场需求安排食品工业加工的对象和规模,逐步实现“加工什么,生产什么”。通过建立食品工业专用农产品原料基地,按照食品加工的标准和要求,进行集约化、规模化和专业化生产,解决规模生产对大批量原料需求和小农户零散供应之间的矛盾,使之成为食品加工企业的“第一车间”。总之,要通过农业生产规划和特色农(林)产品与食品工业的协调发展,来实现最大限度的解决农(林)产品“价贱卖难”问题。二是积极探索食品工业企业与农户联接模式。以产品结构调整和原料基地建设为重点,积极试行通过“公司+协会(合作社)+农户”、“公司+基地+农户”、农民入股等方式,使食品加工企业和农户形成稳定的产加销关系和结成紧密的利益共同体,改变食品加工企业和农民之间松散的买卖关系,形成紧密的产业合作关系,建立起稳定的产、加、销产业链。三是把食品工业发展与农业结构调整结合起来,使农民就地就业、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由于食品工业一般以劳动密集型企业为主,其产业链是农民就业的主要途径之一,能农村富余劳动力提供广阔就业空间和有效缓解就业压力,扩大农民增收渠道。因此建议将发展食品工业与农业结构调的整相结合起来。一方面通过农业种、养殖业结构的调整,促进专用、优质农产品的销售,为食品工业发展提供适合加工需要的、优质和充足的原料,进一步提高食品质量和促进品种的多样化。另一方面通过发展食品工业带动农民就地就业。

2、加强对食品工业发展的指导和宏观调控

一是制定扶持食品工业发展的具体政策措施。通过落实相关优惠政策和采取税收、贴息、补贴等多种形式,支持食品企业开展农产品资源的综合利用,促进农业生物资源的再使用和可循环,促进可持续发展。二是突破现行的各自为政、分割管理体制。按照农业—食品工业—营销业和餐饮业产业链的关联性要求,设立与农产品、食品及其相关行业有关的综合性管理行政机构。这样,不仅有利于加强对食品工业和关联产业的指导与协调,有利于整合各方面的资源和力量,形成在总体目标之下,部门之间各负其责、分工协作的互动工作机制,更有利于形成合力,在产加销的源头上,严把食品安全关口,有力推动我市农业、食品工业和相关产业的健康发展。

3、培育和壮大以特色食用农产品资源为基本原料的食品加工特色产业集群

一是急需形成一批优势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和特色鲜明的加工基地。目前,我国食品加工业的集群化发展趋势日益明显,有些地区已经形成了一批优势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和特色鲜明的加工基地,有效缓解了集群地区的“三农”问题。在我市,以特色食用农产品资源为基本原料的食品加工特色产业集群还未完全形成,要实现跨越式追赶发展战略,根据发展趋势和我市农产品加工业以及食品工业企业小、散、底子薄、实力弱的现状,就要从种养殖开始到消费者终端消费品为终止的产业链同时一齐抓,全面带动以贸、工、农、科、物流、信息各个相关行业的产业网络大系统,形成以特色食用农产品资源为基本原料的食品加工特色产业集群。二是发挥政府主导干预的关键作用,以农民增收为抓手,以实施“两翼”农户万元增收工程为契机,重点培育、壮大和发展一批规划科学、主业突出、特色明显、规模大、链条长、竞争力和带动力强的具有区域优势的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并同时将这些产业集群与重庆或其它地区的大型食品企业加强合作,形成利益共同体,实现产业协调发展的大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