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开展社史研究的几点体会
2012-03-19

我开展社史研究的几点体会

 

九三学社重庆市委宣传处   

 

6月中旬,岳主任安排我在本次培训班作一个发言,我忐忑不安。其一,邵主席、岳主任在社史研究方面是权威,在座的很多同志是专家,做了很多工作,出了很多成绩,是我的老师。我在这里夸夸其谈,实有班门弄斧之嫌;其二,九三学社重庆市委稳步推进社史研究,但工作水平离社中央领导要求有很大的距离,与九三学社发祥地的地位极不相称。基于以上原因,我这个发言只能算抛砖引玉。

做好社史研究,我的体会是:

一、社史研究要有工作方向

九三学社社史研究是中国统一战线、多党合作、民主党派历史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引导广大社员继承和发扬社的优良传统,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认真履行参政议政、民主监督职能的重要基础性工作。因此,在指导思想上,要以科学理论为指导,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牢固树立科学的唯物史观,自觉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指导社史工作实践,抵制指导思想多元化,以及在倾思想影响下,简单化、概念化、公式化和教条主义倾向。

要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维护社史研究的科学性和严肃性,以严格科学态度、严密史实考证、严谨理论分析贯穿社史研究始终,尤其不能有宣秘猎奇、哗众取宠、迎合世俗的心态;在方法上,要采用实证和理论分析相结合,通过归纳、比较、分析、综合,参照历史背景,对具体问题作具体分析;要做到宏观与微观相结合,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相结合,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在材料的运用上,对一家之言、道听途说认真分析、仔细核实,不放弃发掘新史料的一切机会,对语焉不详、考无实据的资料坚决不用。

二、社史研究要有工作激情

在过去的工作中,我与重庆市政协主席邢元敏屡有接触。她经常强调:做任何工作,只要有工作热情、激情,就会有工作动力,就会做出工作成绩。对此,我深有体会。

社史研究是一件非常清苦的工作。2007年,我担任社市委宣传处处长,具体负责社史研究。在此之前,我一直从事统一战线、多党合作理论和历史研究,对清苦体会尤为深刻。要埋头枯守、甘于寂寞,淡泊名利、勇于求真,始终保持衣带渐宽终不悔的情怀。同时,要倡导积极进取的工作作风,秉持良好的道德人品。

2008年,社市委中标社中央社史研究项目《谢立惠传》。由于时间久远,当事人多已作古,资料收集、事实查证难度非常大。为此,我3次到成都查资料,与他的后人面对面沟通,了解他们对父亲的感知、印象。一个时期,经常利用下班或节假日时间,到重庆档案馆、图书馆查资料,到他曾经工作过的重庆大学、西南大学,与他过去的同事对话。对资料进行分门别类、反复研读消化时,经常加班加点、废寝忘食。在建立清晰的谢立惠形象后,我才正式下笔。初稿完成后,先后征求社市委领导、老同志和他的子女意见,反复修改,前后历时1年多,才交付社中央审定。

在心力几近憔悴时,收获的是成功喜悦。回顾这个过程,我的激情和动力就来自工作的挑战性,来自于我把它看成是一种机遇。谢立惠曾两次加入中国共产党、两次从高校校长调整到副校长位置,而他无怨无悔。写好这本书,从他人生与事业发展的轨迹中,我可以体会到九三学社前辈先贤的高风亮节;同时,谢立惠是重庆自然科学座谈会、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九三学社的发起人之一,研究他,可以帮助我尽快熟悉社史,进入角色。

三、社史研究要有工作计划

制定社史研究工作计划,在于明确目标定位和保障措施,克服工作随意性,同时,量化社史研究评价标准,对自己也是一种督促。

2008年,在社中央研究室的指导下,社市委制定了2008年至2010年《重庆九三学社社史工作三年规划》,明确以抢救、整理社史资料为重点,以口述历史和资料征集、研究为手段,配合中国民主党派历史陈列馆的建设,积极推进社史研究。

在口述历史方面,社市委原副主委何知凡在机关工作50多年,经历了九三学社从中央到地方的许多人和事。我们把他作为重点。有一次,他谈到,社西南地区组织的建立与重庆都有关系。就此,我对他进行专访,并分别与社四川、云南、贵州省委联系,在他们的帮助下,撰写了《九三学社西南地区早期组织的建立》。该文后来获社中央庆祝新中国成立暨多党合作制度确立60周年征文一等奖,并作为《人民政协报》文史版的开版之作,还被多家媒体采用。

按照《规划》,社市委先后建立社史资料库;历时3年,重新修订完成了《重庆市志·九三学社社志》(1945—2008年)的编写工作。2010年,我们对《规划》进行补充修订,计划完成九三学社在重庆成立时16位理事、8位监事每人1万字内的传记稿件,目前已完成7位。

四、社史研究要有工作灵感

做社史研究一定要勤奋,做有心人,既要体现大的视角,又要于细微处认真揣摸,善于发现、发掘、保存可能的研究素材,从而产生社史研究的工作灵感。

为收集税西恒的资料,我先后到泸县税老的家乡,到成都采访了税的女儿税鸿先。据税鸿先介绍,税老是正厅级干部,但在1980年因病住院时只能享受普通病员待遇,直到去世。临终前,税老为没参加工作,住院花国家的钱而感到愧疚等等。这段历史,既能反映税老始终如一,以国家人民利益为重的爱国主义思想,又能体现文革刚刚结束时统一战线的状况、民主党派的政治生态;重庆是4个民主党派的发祥地,而税老是唯一逝世、安葬在重庆的中国民主党派创始人。基于以上切入点,我撰写了《九三学社重要创始人税西恒逝世前后》。文中还特别描述了税老骨灰安放处,为后人寻找灵骨提供依据。该文被《团结报》等多家媒体采用。

2009年是五一口号发布60周年。进行理论研讨,如果仅仅陈述史实、老生常谈,就是正确的套话。在思考中,我感到社员数量变化这个切入点很好。于是找来相关资料,将社员数量与统战政策背景进行对比分析,撰写了《从九三学社社员数量变化透视多党合作的历史进程》,提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多党合作事业和九三学社事业密切相关、共荣进退的论点。这篇文章获当年重庆市政协理论研讨二等奖,被一些媒体采用。

2010年,韩启德主席在社十二届三中全会上强调:九三学社爱国、民主、科学的优良传统,本身就是精神,就是价值观。我立足这一论断进行思考,撰写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社的优良传统》一文,社的优良传统存在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进行论证。该文参加了社中央西面片区树立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论研讨,分获2010年重庆统一战线、重庆市政协理论研究一、二等奖。

按照这一思路,我还先后撰写《九三学社成立旧址纪念碑建立过程》、《在重庆的四个民主党派纪念碑》、《中社与CC》等文章,入编重庆市政协文史资料。编写了《毛泽东会见许德珩夫妇》、《毛泽东会见重庆科技教育界人士》、《何鲁四损蒋介石》、《谢立惠大义赴会孙元良》等故事,入选《统战经典故事一百首》,参加了市委统战部组织的唱、读、讲、传活动。

做有心人,这是社史研究人员的基本素质。有一些事件,过去影响很小,不值一提,但几十年后,恰恰以小见大,能够反映大政治。现在发生的事,可能很小,留作史存,说不定有一天就会派上大用场。每次社中央领导到重庆调研,社市委开展大小活动,我们都要对过程进行忠实记述。中国民主党派历史陈列馆开馆,我特意准备了白布,请参加开馆仪式的社中央领导、九三学社创始人后代签名留念。今年3月,由中央统战部组织、邵主席带队,九三社员杨佳事迹报告团一行到重庆。我们以照相、录像记录了全过程。可以预见,今天我们所收集、保存的资料,今后一定会对社史研究有所帮助。

五、社史研究要有工作机制

社史研究的工作机制包括工作联系机制、社史成果转化机制、社史研究奖励机制等。

在工作联系方面,积极协助社中央社史资料片的拍摄工作,学习工作经验。2010年,社市委成立了理论研究中心,聘请了23名理事,形成了参政党理论研究和社史研究的中间力量。为探索社史研究制度化、规范化和常态化,还制定了《理事会章程》理论研究中心分别加入了市政协、市委统战部理论研究会,参加研究会活动,收集信息,学习经验,扩大影响。加强与《人民政协报》、《团结报》以及重庆各主流媒体的联系,积极宣传社史研究成果。

加强与中国民主党派历史陈列馆的联系。按照社中央的要求,参与九三学社展室的布展工作,协助收集资料、规范文字表述。近2年来,积极促成、先后举办了许德珩、税西恒、谢立惠、吴藻溪、周培源、王选、邓稼先等九三学社创始人、领导人、代表性人物文物捐赠活动。今年3月初,我专程到上海征集吴藻溪文物,反复做了很多工作。吴藻溪生前一件皮袄还穿在二子吴念宁身上,当听说来意后,他二话没说,当场脱下捐出。

今年2月,陈列馆初稿送中央统战部、中央文献研究室审查。中央文研室发函至中共重庆市委,对包括九三学社在内的3个民主党派展示内容表示认可。今年4月,陈列馆正式开馆。九三展室以内容规范、实物丰富、条理清晰受到中央统战部、中共重庆市委,以及前往参观学习人员的高度赞赏。社市委的积极配合得到陈列馆认可,他们将所掌握的资料全部无偿提供给社市委,充实了社史研究资料库。

在社史成果转化方面,坚持把社史学习宣传融入经常性思想工作中,开展主题学习教育、周年纪念活动,开展新社员培训,都要开展社史专题学习教育。作为中国统一战线传统教育基地所在地、九三学社发祥地的地方组织,多批次接待社中央、全国各级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