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腔里是为社会服务”的卢作孚
2013-04-15

卢作孚是中国近代史上杰出的爱国实业家,区别于追本逐利泛泛意义上的资本家,他一生始终秉承改造社会、帮助社会、服务社会的思想,一切以国家和民族为重、以社会和民众为重。享誉中外的乡村建设派代表梁漱溟曾评价他:“作孚先生人品高尚是极难得的”,“他心中完全没有自己,满腔里是为社会服务。”平民教育家晏阳初对他非常敬佩,称他“自己并不想赚钱,忘我忘家,绝对无私。”

为服务社会而创办民生公司

卢作孚于1893年出生于四川合川县(现重庆合川区)。青少年时代,他目睹耳闻西方列强肆虐、满清政府专制腐败无能、国家山河破碎之惨烈,特别是处于社会最下层的民众思想落后、生活困顿,便立志做一个改造社会、服务社会的人。17岁时,他加入同盟会,非常积极地参加四川保路运动。以后加入少年中国会,与恽代英、王德熙等会友讨论实现社会改造、启迪民众等问题。

随着阅历的增长,他推崇孙中山民生主义学说,特别是有感于日、美、英、意等列强对川江航运的垄断,卢作孚的思想逐步由对“教育救国”的探索转为思考“实业救国”的途径。1925年,他以一艘只有70.6吨的小火轮起家,创办了民生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提出“服务社会,便利人群,开发产业,富强国家”的宗旨,强调“个人为实业服务,实业为社会服务”。

但凡开公司、办实业,追求利润是最基本的要求,否则公司无法生存发展。民生公司也不例外。凭借卢作孚非凡的悟性和卓越的管理经验,公司发展非常顺利。1930年,渝沪航线有轮船24艘,中国仅有1艘,到1936年,川江航线上有轮船77艘,总吨位34756吨,其中,仅民生公司占48艘,19137吨,为总数的62.4%55.06%,成为垄断川江航运,旧中国最大的民族资本航运企业。1943年,据陪都建设计划委员会统计表明,在川江营运的轮船总吨位中,民生公司占到85%以上,于战时运输和大后方建设举足轻重。以后,民生公司的业务拓展到沿海、远洋。

但卢作孚从一开始就强调,民生公司的创办“不是一桩自私自利的事业”,其“最后意义决不是帮助本身,而是帮助社会”,“帮助社会寻求现代文明的方法,走入现代文明生活当中去或超越它们前面去”。“以事业成绩去影响社会,才会得到人们的同情、支持,进而可收到改革社会的良效。”1934年,他在《大公报》发表《中国的根本问题是人的训练》等文章,强调,“革命党人不能仅仅夺取政权,而要会运用政权,使社会和人的行为得到改变。”由此可以看出,“改造社会、帮助社会”始终是卢作孚为社会服务思想的精髓。也一如民生公司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为重要内容的特色公司文化,这种集体主义决非建于一企业、一团体,而是一乡、一地、一国基础之上的,是广义的集体。

纵观卢作孚的一生,其为社会服务思想的实践体现在方方面面,创办、不断发展壮大民生公司乃是他以一贯之、这一思想实践的具体途径之一。再如公司冠以“民生”,公司船只分别被命名为民康、民熙、民奕、民贵、民丰、民勤等,全部冠以“民”字号,也始终突出以邦民为本,是其为社会服务思想的一种外在体现。

为改造社会而开展北碚乡村运动

上世纪二十年代,偏于西南一隅的四川军阀混战、经济落后,被西南以外看作是“蛮野”之地。北碚是重庆西五十多公里,临嘉陵江四县交界处的一个小乡场。嘉陵江两岸地势陡峭,江面时有土匪肆行掠夺,连四川都督熊克武经过,也要给赏钱才能通过。为改观这一局面,由当地士坤推荐,1927年春,卢作孚出任江(北)、巴(县)、璧(山)、合(川)特组峡防团务局局长,驻北碚。

按说,该职务的设定主要是维持水上交通安全,相当于水上警察局长一类,但卢作孚把握这一时机,上任伊始就想着在北碚“打破苟安的现局,建设理想的社会”,“要把北碚地区建设成一个现代化的模型去影响社会,供小至于乡村,大至于国家经营的参考”。他首募峡防局士兵200名,并按照奉献国家社会的理念,亲自组织训练。按照他的设计,这批士兵素质很快得到提高,最终成为他开展北碚乡村运动的骨干,民生公司93%的职工也来源于他们。以后,北碚成为民生公司新员工培训基地,也代为其他机构团体训练人员。在清除匪患后,卢作孚大刀阔斧地在北碚推进扫除文盲、启迪民智、变革社会风气、促进经济发展等项活动,解决为社会、为民众服务的问题。

卢作孚强调:“建设的第一桩事,是把人建设起来”,“只要训练人成功,不要怕所创造的社会失败,即是不要怕所经营的事业失败。不管他是一个公司或是一个医院,只要人成功,一个公司偶然失败了,会有若干公司成功;一个医院失败了,会有若干医院成功。”他指出,“今天中国什么都不缺乏,只缺乏人,缺乏有训练的人,所在根本在先解决人的问题,解决人的训练问题。”他在北碚成立了实用小学和兼善中学,普及基本教育;分别以力夫、船夫、妇女等为对象,在集镇和乡村开设民众学校10多所。学校选择在业余时间教学,民众入学不收取任何费用,成绩优秀者或结业,大多能够得到一定的奖励。峡防局士兵、中国西部科学院职员充任教学人员,在卢作孚的影响下,他们白天工作,晚上当老师,不计报酬,且都非常高兴地投入其中,有的还拿出自己的薪酬作为奖励。

卢作孚重视搞好文化卫生事业。经过多方筹划,北碚还开办了中国第一家地区性研究生物、理化、农林、地质的中国西部科学院,下设博物馆和动物园,每年组织峡防局士兵中义勇队成员20名到川康采集科学标本。建立一所民众俱乐部,每日组织演讲活动或放电影,由于是无声电影,卢作孚有时亲自作讲解。在茶楼、酒肆等公共场所墙壁张贴有关国防、经济、文化的招贴画,开展公共宣传。此外,还建设北碚体育场,劝导民众加强锻炼、增强体质,开设峡区地方医院,每年种痘2万多人,开办乡村电话局,办北碚图书馆、《嘉陵江日报》、阅览亭,畅通信息传播,开阔民众视野。他每每亲自带着士兵巡回各乡镇,宣传卫生、送种牛痘、开周会、演话剧,开展民教。以上涉及种种机构,经理人员全部由峡防局20多岁的士兵担任,每年花销8万多元,从过往船只税费中扣除。

卢作孚认为,“给人饭吃,是教人吃饭靠人,不如给人一种自找饭吃的能力。”北碚过去是农业社会,山多地少,有几处煤矿,生产落后、效益不高。如果没有实业,就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北碚的社会问题。19284月,《嘉陵江报》正式创办,首刊即登载招商信息,介绍北碚的资源分布、可利用价值。此时的北碚在四川乃至全国已小有名气,很快,一部分商家慕名到北碚,开办煤矿、纸厂等。在他的主导下,由峡防局出面集资,先后兴办了三峡染织厂、北碚农村银行(内设消费合作社,专为各社会机关服务)、兼善公寓、兼善餐厅等实业。其中染织厂投资5万元,到1930年,每月可织布1200疋、袜子200打,内设缝纫工厂与石印厂。该厂解决了大量民众、特别是妇女的就业问题;民生公司在北碚投资,开办了北川铁路公司、天府煤矿公司,其中天府煤矿年产量达50多万吨,占了重庆地区煤产量的一半左右。当时北川铁路长10多公里,但与机器织布厂和科学院一样,都是开四川先河。有旅客到北碚,都要坐一坐火车,感受一下铁路运输。这些实业较好地解决了民众就业的问题。据统计,1949年底,北碚有人口10余万,其中煤矿、纺织工人和家属就占了近一半。

卢作孚指出,“我们要履行社会环境,应从我们一身的周围环境改造起”。今天,人们走在北碚,在一些路段依然能够看到那些充满生机的法国梧桐,本地的黄桷树、小叶榕等,在夏日里体会到比主城低好几度的凉爽,就不能不佩服他的远见卓识,真正体会到“前人栽树、后人乘凉”,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涵义。在北碚期间,他率先出资一部分,并向各方募捐,以4万元建成温泉公园,今天仍然是人们纳凉休闲的好去处。每年34月间,卢作孚都要带着峡防局的士兵、职员,各学校的师生到山上集中植树,每人都分配有任务。所植树种聘请专家根据经济性、土壤适应性认真挑选,专家还要负责向民众宣传植树的好处、方法。当时的北碚仅有由杨森支持2万元、北碚商会捐修的三层楼西部科学院,算作“奢华”,其他再无豪宅华庭,整个街道却简朴整洁,让人心清神怡。在新兵训练营草屋的泥墙上,粉刷着“踏实地做事,诚恳地对人”。

北碚乡村运动让昔日的旧乡场彻底改观。1932年初,爱国社会活动家杜重远踏访北碚,惊呼“昔日野蛮之地,今变文化之乡”。他将自己的见闻写给由邹韬奋办的《生活周刊》,北碚遂扬名省外。1933年,为了民生公司的进一步发展,他让四弟卢子英以督练长代行局长职责,但对北碚建设的指导从没放弃过。1936年,经四川省批准,北碚峡防局改为嘉陵江三峡乡村建设试验区署。抗战期间,北碚改为迁建区,一时文人学者济济。1942年改为北碚管理局,194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派代表到北碚考察,次年定北碚为“基教实验区”。

为拯救国脉而呕心沥血

卢作孚强调“我是不愿作官,只想真正能为民众做点有益的事。”为了理想,他屡违初衷,曾先后担任泸州永宁公署教育科长、成都通俗教育馆馆长、峡防局局长、川江航务局管理处处长、四川省建设厅厅长。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他以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先后出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第二部副部长、交通部常务次长(以后还任全国粮食局局长),组织川江上所有航运企业抢运西撤人员、物资。

1938年底,武汉失守,有3万多人员、9万多吨物资器材仍滞留宜昌,形势万分危急。卢作孚坐阵宜昌,凭借长期积累的航运经验,周密部署,指挥24艘轮船(其中民生公司22艘),在40天内将这些知识文化精英、内迁工厂的精华全部抢运至重庆,完成平时需要1年才能完成的运输量,其运费仅相当于外国船只的1/5,被晏阳初称为“中国工业上的敦克尔克”。有日酉哀叹:“假定昭和十三年(1938年)攻占武汉作战的同时就攻占宜昌,其战略价值就大了。”当时的大夏大学、复旦大学、中央大学等十几所高校,上海影人剧团、抗战剧团等一批文化团体,以及部分医院也由民生公司抢运入川。

抗战转入相持阶段以后,在卢作孚的管理下,民生公司坚守爱国主义,坚持军运第一的思想,积极争取国民政府的支持,先后运送大量军队、辎重,大批粮食、食盐出川,支援前线抗战、供给战区军民急需。为了扩大前后方运输、支持大后方经济、满足民众和社会的需求,民生公司还不断开辟新的航线,先后于19394月开辟合川至广元、合川沿赤水河货运运输,恢复泸县到富顺邓井关航线,方便自流井盐业运输;1940年底开辟重庆至巴东、宜昌三斗坪专线;194110月开辟金沙江航线;19436月开辟重庆至南充、广元航线;19447月开辟合川至南充航线;同时还开辟重庆至江津白沙等短途航线19条,主要用于客运。

1936年到1945年,由民生公司承担的客运量从41万人次增长到488多万人次,增长10.9倍,年均递增率高达31.7%,货运量从8万吨增加到17万吨,净增约9万吨,增长1.1倍,年均递增率达8.6%

可以说,在畅通抗战运输、发展大后方经济,全面支持抗战方面,卢作孚功不可没。如果没有卢作孚和他的民生公司,国民政府在重庆生存将非常艰难,中国文化血脉的延续将大打折扣,前线需要的大量军需品、民众需要的工业品将无法保证,中国抗战极有可能是另一种结果。

1950年,通过卢作孚的努力,民生公司滞留香港的18艘船全部返回祖国。他向中共中央提出对民生公司实行公私合营,经毛泽东批准,8月,交通部部长章伯钧和卢作孚签订了《民生公司公私合营协议书》。195291,民生公司正式实现了公私合营。乡村建设学院社会学系主任孙恩山曾做过卢作孚的英文教师。1944年,他为美国《亚洲》杂志撰文,称卢作孚“全部活动的推动力,是为他的祖国和他的胞服务,而不是为了个人的利益和地位”,张群评价他是“一个没有受过学校教育的学者,一个没有现代个人享受要求的现代企业家,一个没有钱的大亨。”(郭  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