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综合开发彭氏民居价值的建议
2014-07-01

 

郭  祥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位于重庆市巴南区(原四川巴县)南泉镇白鹤村的彭氏民居曾经与九三学社的创始人吴藻溪、王克诚、漆文定等紧密联系在一起,与国民党中央政治学校,与西南学院、九三学社重庆分社、重庆地区的学生运动息息相关。但长期以来,彭氏民居虽有专人照看,却时常大门紧闭、院庭冷落,所承载的陪都文化史、民主革命史、九三学社史被忽略遗忘。

 

彭氏民居规制

彭氏民居俗称彭氏庄院,又称彭家大院、彭瑞川庄院,始建于清道光二年(1822年)。彭氏祖籍江西安福,先人彭时为明正统十三年(1448年)科举状元,曾入内阁参预机务,累官至太子少保。后人有任吏部尚书、四川布政使司,落籍四川。再经一、二百年,家族人丁兴旺,后人有任礼部尚书、吏部尚书、军部元帅、将军等职的,家业昌盛。

清朝中后期,后裔彭瑞川依其族权获盐业专卖特许,食盐经销垄断巴县、重庆等地,远销云贵川等地。至嘉庆年间,积下不菲家产,先后在重庆南泉界石、鹿角等地修建豪宅,道光二年,选址白鹤林始建“彭家大院”。

清末民初,彭氏家族内部纷争不断,加之部分族人食用鸦片,彭氏家族逐步走向没落。

彭氏民居由上中下三厅、二层楼房组成“器”字形四合院,大小房间77间,12个天井,分别由10个回廊式小四合院组成,建筑面积3860平方米,占地面积5320平方米。整个院落坐东向西,前厅为单檐硬山式穿逗木结构建筑,面阔3间10.15米,进深5.8米,通高6.4米;中厅为单檐悬山穿逗式木结构建筑,面阔3间13.9米,进深10.5米,通高7.8米;后厅为单檐悬山式穿逗木结构建筑,面阔5间22.9米,进深10.3米,通高7.2米;四周用高达5至7米的砖石围墙或风火墙维护;屋面均施小青瓦,青石铺地,整个构成复式廊庭式四合院。

院内有百年桂花树(金桂、银桂)3株,国家二级保护黄桷树2株。民居日照通风、给水排水系统布陈合理,且长期使用、精于管理,致雕梁画栋、穿檐斗拱保存十分完好。

 

彭氏民居现代史沿革

1938年,民国政府迁都重庆。1939年,彭氏民居成为国民党中央政治学校研究部所在地,学校本部设重庆小泉。1940年,研究部迁本部,在此地创办了立人中学。

1946年秋,在董必武、张有渔等中共中央南方局领导的支持下,由吴藻溪、熊雯岚、邹明初、漆文定、王克诚等人策划,在重庆实用工商专科学校基础上,创办了西南学院。1948年,国民政府重庆当局强令西南学院改为陪都工商学院。

1950年初,西南军政委员会认定“西南学院”已完成历史使命,宣告结束,由西南革命大学接替。又说:彼时,由于第二野战军伤病员无地就医,经董事苗迪青、楚图南与邹明初、王克诚等研究,并报吴藻溪知晓,决定将校址借给川东行署卫生厅,建立医院、卫校和荣军学校。西南学院宣告暂时停办(没再恢复)。

1953年,在彭氏民居创办重庆市第二十七中学。1984年到1993年改为四川省重庆市南泉高级职业中学。1993年至1998年改为重庆市南泉高级女子职业中学。1998年至2002年改为重庆市南泉高级职业中学。

重庆市于1992年以及渝府发[2000]83号文,先后公布彭氏民居为重庆市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1月,经巴县人民政府批准,彭氏民居产权移交巴南区文物保护管理所。彭氏民居现处于重庆正大软件职业技术学院校区内,由区文管所派专人管理。

 

彭氏民居与新民主主义革命史

抗战胜利后,在中共中央南方局的授意下,吴藻溪、邹明初、熊雯岚、漆文定、王克诚等一批爱国民主人士总结了在抗战时期创办农村合作函授学校、战时工商讲习班、重庆实用会计专修学校、实用会计专科职业补习学校,为革命作出的贡献、取得的斗争经验,认为,过去所办学校都是临时性的,面对全国新的争取和平民主运动高潮即将到来形势,重庆地区需要一所比较正规的高级院校,作为党开展人民解放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阵地,而实用会计专科职业补习学校已具备向大专院校发展的基础和条件。

吴藻溪、熊雯岚为此专门向徐冰汇报,又向董必武请示。董必武力表支持,并代表南方局拿出300元银元,作为大专院校创办基金。他还指示:“不要让他们(国民党反动分子)找到了主根”。吴藻溪还建议校名定为西南学院,校址还是放在南温泉,董必武、邹明初、熊雯岚等表示同意。

西南学院董事会正式成立后,遵照董必武的指示,并商董必武、徐冰、潘梓年同意,聘请孔祥熙(时任中国银行董事长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为名誉董事长,作为“挡箭牌”,并由他作主,将彭氏民居作为校址。1946年秋,西南学院正式成立,由邹明初任院长,吴藻溪任教务长(吴去上海后,由民盟中常委马哲民任教务长),李文钊(三民同志联合会中委)任训导员,郭则沉(农工民主党中常委)任专科部主任,王克诚任校董会董事、老师兼女生部主任。

学校教职员和学员中民主进步力量也占有绝对优势,如潘大逵(民盟中常委)出任教授,彭友今(解放后曾任全国政协秘书长)受中共重庆办事处派遣也出任教授,中共四川省委副书记兼宣传部长张友渔(解放后曾任北京市委副书记、常务副市长)、新华日报总编辑熊复(解放后曾任《红旗》杂志总编辑)曾到学院讲授政治课。1946年9月,中共重庆市委派江竹筠到西南学院建立党组织,开展革命工作。中共巴县县委和共青团组织在该院设立了地下机关。学生也大多订阅了《新华日报》。1947年1月暴发的全国性反美“抗暴”运动等历次重庆学生运动中,西南学院都有非常出色的表现。由该院学生罗广斌撰写的《红岩》一书,其中关于学运很大一部分取材于西南学院。学院成为中共地下党组织宣传革命的讲台、培养革命人才的摇篮、隐蔽革命力量的据点。

1948年,国民党重庆当局强令西南学院改为为陪都工商学院,并摄踞院长等职,校内学生运动一度处于低潮。1949年2月,受中共川东地下党委派,黄石声(1947年曾在西南学院半工半读)到陪都工商学院与王克诚取得联系,在学院秘密开展学生工作,并迅速打开局面。

1949年6月1日,重庆各大中院校约定开展游行示威活动,反对内战。当日凌晨,当局派重兵包围学院,抓捕进步师生30多名,为重庆大中院校被捕人数最多的学校,还有10余人列在黑名单,因当夜未在校住宿,幸免于难。

重庆解放前夕,王克诚等安排学生去彭水、武隆、龚滩、南川等地迎接解放军。11月底,在解放重庆南大门南泉的战斗中,西南学院组织进步师生冒着枪林弹雨开展支前工作,向解放军提供情报,为重庆解放作出了贡献。

1950年4月,西南学院正式停办。

 

综合开发彭氏民居价值的建议

一、充分开发利用彭氏民居的抗战遗址价值

中央政治学校前身为1927年在南京成立的中央党务学校,负责北伐时期国民党干部的教育培训,由蒋介石任校长。1929年改组为中央政治学校,设政治、财政、地方自治、社会经济、教育、外交等系。

1937年,政治学校迁重庆小泉,设法政、经济、外交、新闻、地政五系,后成立新闻事业、新闻、地政、会计、统计、语文6专修科,是中国国民党训政时期培养国家政治人才的主要基地。彼时,由陈果夫任教务长,陈立夫时为国民政府教育部长,参与校务工作。1946年,学校与中央干部学校合并,改为国立政治大学。1949年停办。1954年复校为台湾政治大学。

1939年至1940后,彭氏民居为国民党中央政治学校研究部所在地。基于这一段历史,建议将彭氏民居列为重庆陪都抗战遗址,挖掘相关历史,丰富陪都抗战文化史研究。

二、充分开发利用彭氏民居与九三学社相关的史存价值

1946年秋,西南学院在彭氏民居正式创立。其主要创办人吴藻溪、漆文定、王克诚均是九三学社创始人。

1946年10月,九三学社重庆分社成立,以西南学院为依托,积极参加到民主运动中。1948年春,分社在重庆宾馆附近五洲药房集会,研究发动学生上街游行,开展“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运动。出席会议的有税西恒(重庆分社理事、重华学院院长)、何鲁(重庆分社理事、重庆大学教授)、左昂(重庆分社理事、职业医生)、王克诚(重庆分社理事)、蒋宗仁(西南学院教师、中共地下党,后曾任职川东行署粮食局)。关于学生组织问题,会议决定:由王克诚负责南泉大中院校,何鲁负责重庆大学及唐家沱载英中学一带学校,税西恒负责重华学院及南岸一带中学,蒋宗仁以巴县教育局视导员身份负责动员巴县中学、巴县女中、巴县高农、松花江及巴县南里一带中、小学师生,左昂负责游行时的医疗救护。活动开展起来后,又以王克诚负责的西南学院师生表现尤为突出。

西南学院也是中共川东、重庆、巴县地下党和巴县共青团组织的重要活动场所。建议将彭氏民居列为爱国主义、九三学社传统教育基地,组织社各级组织和广大社员参观学习。

三、充分开发利用彭氏民居的旅游价值

抗战期间,在南泉聚集了多处国民政府军政要员官邸、各界名流公馆以及政府办公场所,但总体旅游开发的效果不佳。彭氏民居做工精细,保存完好,兼有川式建筑传统、徽派建筑风貌,是古式民居的经典之作,重庆地区保存完好的古民居建筑之一、全国重点影视拍摄基地之一,且与江竹筠(即《红岩》人物江姐)、《红岩》描述的学生运动紧密联系在一起,旅游价值非常可观。

建议市旅游局协同巴南区人民政府,制订总体旅游规划,以彭氏民居为重点,整体开发南泉地区的相关旅游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