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祥
何其忱原名何培茂,1920年5月出生于四川省广安县,现居天津,据称是中国目前仍在世的4名飞虎队队员之一(其他3名在台湾)。18岁时,他由堂叔何鲁(九三学社创始人之一)提携,入读载英中学。该校位于重庆唐家沱铁山坪,于右任任董事长、何鲁任校长。1940年秋,他考入重庆大学水利系。
1942年春,国民政府空军在重大招考留美空军军官学员,要求凡体检合格、英语考试通过的学生都必须入伍。何其忱两项达标,但家有老父,去留颇感犹豫。在何鲁的激励和支持下,他怀着爱国热忱,毅然应征入伍。
1942年5月后,他先后在昆明云南驿航校空军军官第十五期飞行班、四川宜宾空军航校受训,各门功课成绩名列前茅。年底,他被选派到美国接受作战机飞行专科训练。
战争时期去美国的旅程非常艰辛。何其忱和战友先绕道印度,再乘船到英国伦敦,等待一个多礼拜,再乘船,最终到达美国纽约港,历时一个多月。上岸后,他们乘军用列车抵达美国西部的亚利桑那州,就读于道格拉斯空军军官高级飞行技术学院。1943年12月,他以优异成绩毕业,与其他8名战友被选派到美国纳洪塔空军战略轰炸机机长班,学习驾驶B25战略轰炸机以及该机型超低空轰炸战术。
1944年初,何其忱学成回国,编入中国空军中美混合飞行联队(飞虎队)第一大队1中队,任B25型轰炸机机长。第一大队驻重庆及陕西汉中机场,为轰炸机编队,共10架B25型轰炸机。当时,日寇有几百架轰炸机和战斗机在中国各地侵袭,并占据许多重要机场。第一大队主要任务就是轰炸长江以北的日寇机场、摧毁日寇飞机。按任务区分,何其忱先后轰炸北京南苑、西郊以及保定、山海关、沈阳、太原、郑州、汉口等机场。
轰炸机最关键的问题是命中率,飞得太高,不易击中目标,太低,在地面防空炮的射程之内,极不安全。这就需要机组人员,特别是机长胆大心细,准确判断。一次,作战指挥部获悉日寇在天津机场停有40多架战斗机,立即命令何其忱机组从汉中机场起飞。到达天津机场上空,他们发现敌机相互间距约
机组还曾经轰炸过日寇占领的北京西郊钢铁厂,及沈阳、太原、洛阳、郑州等地的武器制造厂。他们还采取低空投弹方式,轰炸黄河大铁桥,北京、汉口、山西、洛阳、信阳等地的铁路及桥梁,在短期内切断了日寇军用火车运送军备物资和部队人员的通道,迫使日寇转向公路运输。他们又跟踪在河北易县、河南许昌、信阳等地猛烈轰炸向南运行的日寇汽车和坦克部队。
1945年3月一天,据可靠情报,日寇调动30多辆军车和坦克从河南开往湖北襄樊,指挥部派何其忱机组前去搜寻轰炸。下午,他们从汉中机场起飞,沿公路往南飞行搜索,直到傍晚也未找到目标。正当有些气馁时,他们突然兴奋地发现公路上有许多缓慢移动的黑点,知道目标已出现,便毫不迟疑地俯冲投弹,低空飞行扫射,炸毁20多辆军车及坦克。被炸得晕头转向的敌军醒过神来,立即用机枪、坦克的高射炮还击。交火中,飞机自动接收定向方位的无线电设备被击毁,由于无法联系,返回汉中已不可能。何其忱熟悉成都机场地面定向设备,便掉转机头飞向成都机场。因搜寻目标花费时间过长,飞机接近成都上空时,油料耗尽。何其忱下令机组人员跳伞,7个人全部安全着陆在岷江江边。当地老百姓前来救援,得知他们是飞虎队员,把他们当作抗日英雄,抬上担架送往后方医院。此役除何其忱头部被敌炮击碎的机窗玻璃划破外,其他6人安然无恙。
伤愈后,他被派到中美混合航空联队飞行指挥部,充任美国飞行指挥员的翻译和参谋。在此期间,他翻译了美国空军军官飞行学校的相关教材,约20多万字,供中国飞行员使用。
整个抗战期间,何其忱参与36次作战方案研究,讨论制定空战技术和战斗攻击方式等细节,作为机长、正驾驶,亲自架机参加空战20多次,空中战斗飞行时间达160多小时。他获得中美混合飞行联队(飞虎队)颁发的奖证,被授予二等英雄荣誉称号。
1945年8月,在美英中苏的敦促下,日本帝国主义宣布无条件投降。
此后,何其忱驾机运送国民政府外交部、国防部有关官员,到台湾、海南岛、东北开展接收工作,运送政府官员到边界,确认当地民众国籍及国家疆界。
1946年4月,何其忱驾机由南京飞昆明,被查出走私美国香烟一千多条。作为机长、事前一无所知的他被判刑九年半,在关押9个多月后,被空军空运队大队长保释出来(因走私香烟之事与他有关),但被开除军籍。
1947年6月,何其忱加入中央航空公司,任副驾驶,一年后转为正驾驶。1949年4月,中央航空公司迁至香港。他积极参加了由共产党组织的“两航”起义人员的动员工作。11月,按组织安排,他与其他飞行人员离开香港赴广州,北上到天津。
回大陆后,他将姓名更改为“何其忱”,意为“如此热忱”,代表回归祖国后的兴奋与热情。
1988年,何其忱从中国民航局光荣退休。
(何其忱(前排中)与战友们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