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九三学社南岸区委 张 牛
摘 要:民族至上、国家至上,是周恩来抗战时期统一战线思想的核心,其根本要义是团结起来,一致对外,抵抗日本侵略者的进攻。既坚守原则又机动灵活,求同存异,具体矛盾区别对待,是周恩来抗战时期统一战线思想方法的突出特点,对解决台湾问题,构建和谐社会,发展社会稳定有积极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周恩来 抗战时期 统战思想
在中华民族取得抗日战争辉煌胜利的斗争中,中国共产党主张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周恩来毕生的全部理性思维和政治实践都紧密联系无产阶级的统战事业,是倡导和实践统一战线的典范。研究周恩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思想,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巩固和发展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一、统一战线是民族的、民主的、社会的
由于特定历史原因,中国抗日民族统—战线既不同于任何外国的统一战线,如法国、西班牙等国的反法西斯人民阵线;也不同于中国历史上的统一战线,如第一次大革命时期的国共合作,而是有着新的特点。毛泽东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的政治报告《论新阶段》中总结了关于统一战线八个特点,在此基础上,周恩来提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具有三重性质:第一,统一战线是民族的。也就是说,这个统一战线是建立在全民族一致对外、团结抗日的基础上的。周恩来非常强调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这个根本性质,指出为了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应当包括全民族所有不同党派、不同阶级、不同军队、不同组织。他认为,这种民族性既是统一战线的力量所在也是它的优点和特点。第二,统一战线是民主的。周恩来认为,由于我国政治生活中没有民主传统,国民党统治实际上是独裁政治,在陕甘宁边区以外,人民得到的民主权利就极为有限。对此,周恩来指出这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一大弱点,也是中国的统一战线不如欧洲人民阵线的地方。他认为,正确处理抗战与民主的关系,是巩固与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重要内容。他说,抗战与民主犹如自行车的两轮,没有民主,抗战的运动不能广泛深入,甚至发动不起来,或者遭受挫折,或者被出卖。早在 1939 年,周恩来就强调统一战线必须实行民主政治,指出抗战后的民主自由虽稍有一些进步,但仍受着严重限制,加强统一战线的民主是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重要任务。第三,统一战线也是社会的。即这个统一战线对社会解放起着初步的推动作用。1939年 3 月,周恩来在新四军活动分子会上的报告中说,统一战线的社会性实际上是孙中山先生的民生主义。孙中山认为,民生主义是解决中国社会问题的出路,对这一点,共产党是赞同的。周恩来还认为,现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承认民生主义是基本的,许多民生问题本应能够解决,但实际上都没有得到适当解决,所以应当推进民生主义。周恩来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这些特点和性质的分析,是符合当时中国实际的,对于认识统一战线的发展变化趋势也极有价值。
既然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民族的、民主的、社会的,那么这个统一战线是不是不加区分,不讲原则地成为一个“大一统”呢?周恩来认为绝不是这样,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应有不可放弃的基本原则。这个基本原则,就是周恩来在 1941 年 6 月 15 日为《新华日报》撰写的社论中所指出的“国家至上”和“民族至上”。
什么是“民族至上”在中国的涵义呢?周恩来说,首先应该认清中华民族是处在被压迫民族的地位,要从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下自求解放,尤其在今天,要从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下,自力更生,从抗战中达到解放之路。“所以‘民族至上’的口号就等于民族利益高于一切,它是被用来动员全中国被压迫民族向着主要的民族敌人——日寇,作生死存亡的决斗。在这个意义上,一切个人利益,阶级利益,党派利益,都应该服从总的民族利益。为民族利益而奋斗而牺牲,是中华儿女今天最光荣最主要的任务。”
什么是“国家至上”在中国的涵义呢?周恩来说,在帝国主义侵略下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以及被帝国主义战争所蹂躏的一些弱小国家,民族解放的利益是各阶级所共有的,“保护祖国”的口号,也就适用,而“国家至上”也就有了严格历史意义。中国共产党人便在这个意义上提出“保护祖国”的口号,拥护“国家至上”的口号。
可见,“国家至上”和“民族至上”的内涵,在抗日战争中,就是全中国各阶级、各民族、各阶层、各政党、各组织、各派别团结一致,共同对外,抵抗日本帝国主义者的侵略,保卫我们的祖国。
正是在这个基本原则的要求下, 1936 年 12 月,周恩来代表中国共产党,机智地化解种种矛盾和阻力,和平地解决了西安事变,实现了国内和平,在全国建立起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也正是在这个基本原则的要求下, 1937 年 7 月 15 日,周恩来在为中央起草的《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中大声疾呼:“寇深矣!祸亟矣!同胞们,起来,一致地团结啊!我们伟大的悠久的中华民族是不可屈服的。起来,为巩固民族的团结而奋斗!为推翻日本帝国主义的压迫而奋斗!胜利是属于中华民族的!”
在“国家至上”和“民族至上”基本原则的要求下,抗战爆发前后和整个抗战时期,为了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实现共同抗日,周恩来对中间势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国民党地方实力派作了大量的争取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如1936年4月,在周恩来的直接领导下,红军同东北军率先在全国建立起停战抗日的统战关系;在积极争取东北军的同时,周恩来也对杨虎城领导的十七路军展开了统战工作,在分别联合张学良、杨虎城的基础上,设法消除了十七路军同东北军之间的猜疑和隔阂,使红军终于在1936年秋同东北军和十七路军共同建立起“三位一体”的西北大联合。
中共中央在瓦窑堡会议上确立关于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时,是把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中央统治集团排除在争取对象之外的,所执行的是“反蒋抗日”的方针。随着国内局势的发展和对地方实力派的争取,党中央对“反蒋抗日”政策逐渐有了新的认识,实行了“逼蒋抗日”的总方针。从1936年下半年开始,中共中央加紧展开了争取桂系李宗仁、白崇禧,晋系阎锡山,川系刘湘,新疆盛世才,河北宋哲元,宁夏马鸿逵等地方实力派的工作,这些名单“均经过中央决定,由周恩来、李克农具体安排”。〔1〕由此可见,第二次国共合作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有一个从局部到整体、由国民党地方到国民党中央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周恩来争取国民党地方实力派同红军建立停战抗日统战关系,是必不可少的中间环节和枢纽。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周恩来功不可没。
1938年11月,中共中央设立南方局,由周恩来负责全面领导中国共产党在国民党统治区的工作。正如周恩来指出的:国统区是统一战线工作的第一线,没有第一线的统战工作,抗战就不能顺利进行下去,因此,必须坚持这个阵地。在周恩来的直接领导下,南方局创造性地贯彻和执行了中共中央的抗日统一战线政策。为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最大限度地孤立顽固派和反动势力,周恩来奔走呼号;为各个阶级、各个派别、各种组织、各界人士以及各种中间势力的团结,周恩来更是不遗余力。正是在以周恩来为首的中共南方局的关心支持下,大后方的爱国民主人士先后建立了民主政党。在我国的八个民主党派中,“中国民主同盟”、“中国民主建国会”、“九三学社”,以及“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的创建,都与周恩来的帮助分不开。
总之,民族至上、国家至上,是周恩来抗战时期统一战线思想的核心,其根本要义是团结起来,一致对外,抵抗日本侵略者的进攻,保卫我们的祖国。这个立场,与中国共产党联合一切可以联合的阶级、阶层、政党、集团,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结成最广泛的统一战线的基本原则,是完全一致的。
二、周恩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思想方法之特点
周恩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思想非常博大精深,一切从大局出发、抓主要矛盾,广交朋友,具体矛盾具体分析,求大同存小异,思想立场坚定、方法策略灵活等等,都是抗战时期周恩来统战思想方法的突出特点。而在这些特点中,最能反映周恩来个人风格的,是“既坚守原则,又机动灵活”、“求同存异”、“具体矛盾,区别对待”几个方面。
1、既坚守原则,又机动灵活
九三学社重庆市委员会 版权所有
渝ICP备11003224号-1 公安机关备案号 50010302000123
Copyright www.cq93.gov.cn All Rights Reserved TEL:023-63846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