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潮流 浩浩荡荡 顺之者昌 逆之者亡
2012-03-19

世界潮流 浩浩荡荡 顺之者昌 逆之者亡

——纪念建党90周年辛亥革命100周年

 

九三学社重庆市委宣传处   

 

中国民主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曾有感于自由民主对强邦富国的积极影响,强调: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适逢中国共产党建立90周年和辛亥革命100周年。100年,并由此上溯到公元1840年鸦战争,171年来,中国由一个积贫积弱、半殖民地半封建帝国,已演变成今天傲立于世界东方、初步强大繁荣的社会主义国家。总结这百年进程,从中山实践、民国动荡,到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我们可以探寻中国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

一、先进的政治力量是实现民族复兴的坚强核心

1864年,鸦片战争暴发,帝国主义以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制国家。为推翻封建专制、反抗外来侵略、挽国家民族于败亡,中国人民、特别是代表不同阶级的政治力量不惧牺牲、前赴后继。

在反清爱国斗争中,孙中山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政党——同盟会,发动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统治。辛亥革命成功既而失败了,其胜利果实为以袁世凯为代表的封建旧势力所窃取。此后,军阀连年混战,中华民族进一步陷入苦难深重之中。究其原因,当时封建残余势力强大、帝国主义指使破坏,而作为政治领导力量的同盟会同党人心涣散据其极要。由于缺乏强有力的组织和正确的组织原则,同盟会内个人英雄主义盛行,派系林立,意见纷陈,组织松驰,严重影响内部团结,削弱战斗力。孙中山总结:革命党所以久而不能成功者,则以组织未备、训练未周之故。”1914年,为推翻袁世凯专制政府,建设完全民国,他成立了中华革命党,发动护国战争。由于在组织上采取个人绝对服从主义等诸多因素,中华革命党先天不足,始终没有取得护国战争领导权。191910月,孙中山改组成立中国国民党。1922年陈炯明叛变让他再次意识到,实现他所倡导的三民主义绝不能单靠军人奋斗,而要依靠党的力量。但国民党意志不明,运用不灵,犹如一个要死的人,无法有效进行革命。

总结历次经验教训,在1924年召开的国民党一大会议上,孙中山正式确立联俄联共政策,国民党由此出现转机。然而,这一转机转瞬即逝。在他逝世后,国民党投靠英美帝国主义,公然发动·一二反革命政变,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面对日寇侵略,它顽固执行攘外必先安内,积极反共、消极抗日等一系列反动政策。抗战胜利后,它自恃美帝国主义的支持,对内实现独裁统治、特务政治,纵容党内腐败盛行,压榨人民,严重侵害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事实证明,国民党逆势而动的反动本质,使之无法承担起领导民族复兴的大业。最终,国民党政权无可救药地败退台湾。正如孙中山所说:无党德之政党,声誉必堕地以尽,国民必不能信任其政策,何能望其长久存在呢?”

19217月,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作为一支先进的政治力量,它体现在以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理论为指导,由成长起来的、强大的、具有革命彻底性的无产阶级的领导,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正如毛泽东所指出的:由于无产阶级的领导,根本地改变了革命的面貌,引出了阶级关系的新调度,农民革命的大发动,反帝国主义和反封建主义的革命彻底性,由民主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的可能性,等等。所有这些,都是在资产阶级领导革命时期不可能出现的

中共与时俱进,在指导思想上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先后创立了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全党形成了统一的思想、统一的意志、统一的目标。作为中国革命的中流砥柱,中共以争取国家独立、民族解放事业为已任,经过28年的浴血奋战,领导全国人民打败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社会和自己命运的主人。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共善于总结借鉴、勇于自我批判,开创了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事业,中国经济社会发生划时代的变化。

可以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反帝、反封建斗争历史发展的必然。同时,作为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中间力量,作为最广大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它又深刻地改变了中国的历史,使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再遥不可及。

二、充分发动群众是取得中国革命成功的正确途径

中国封建士大夫一向信奉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愚民思想,以民为劳力者,仅适治于人。中国共产党的领袖毛泽东以其一如既往的人民情绪,深刻总结分析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提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推动世界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这一论断与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有不谋而合之处。

孙中山重视民众的力量。他超越了民为邦本的传统思想,提出全民政治全民国家理念,强调:国之籍以胶固之者,其力常在于民,主治者其末矣。他先后领导广州起义、惠州起义、辛亥革命、护法运动等,由于参与者不过是一部分社会政治精英、旧军人和帮会人员,最广大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并没有被发动起来,认同自身利益与孙中山革命目标的一致性,而仅作壁上观。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直接导致他所领导的历次革命无不归于失败。

蒋介石一向轻视民众的力量。当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并步步紧逼时,国民党政府为维护中日邦交,免开事端,压制抗日呼声,镇压民众的反日爱国运动。·七事变后,国民党政府提出最高战略为持久消耗,但无意于发动群众、实行全民抗战,而是单纯强调依靠政府抗日,抱持国际上共同制裁日本这一不切实际的想法。在制定《抗战建国纲领》时,中国共产党提出在敌后援助和发展广泛的人民自卫战,创立抗日根据地的正确主张,被蒋介石顽固拒绝。抗战胜利后,他又变本加厉,公然违背人民的意愿,挑起战争、破坏和平。

中国共产党在其萌芽阶段,曾依靠社会知识精英阶层发起了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由于最广大民众支持与参与的缺位,这些运动都不可避免地留下不彻底、失败的印记。在成立之初,中共旗帜鲜明地提出:要把工人、农民和士兵组织起来,最终推翻资产阶级的政权,消灭资本家私有制,由劳动阶级重建国家。在以后不同时期,中共始终重视广泛发动群众,依靠群众,坚持以维护最广大人民的利益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并以此本质区别于历代农民革命,近代变法维新、保路运动、旧民主主义革命之终极目的。

正是有了人民的大力支持和积极参与,中国共产党才真正取得对中国革命的领导权、才具备了最坚实的执政基础。在她的领导下,觉醒了的、以中国工人阶级为代表的千千万万的民众,为反抗帝国主义侵略,反抗压迫剥削,为争取民主自由、建设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行动起来,汇聚成浩浩荡荡的革命军、建设者,以磅礴气势展示其推动中国历史发展的不竭动力,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者和受益者。正如毛泽东强调,真正的铜墙铁壁是什么?是群众,是千百万真心实意地拥护革命的群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