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用网络舆论工具提升社的履职能力
2014-08-05

 

何浩琳

九三学社重庆市黔江区委

 

摘要:网络舆论已成为社会舆论的主要形式之一,对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本文从网络舆论的特征、正反两方面作用和影响以及九三学社应如何积极参与和利用网络舆论提高参政议政、民主监督能力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网络以其自由、个性与互动性等特点,逐步成为一种新的高效社会舆论交流平台和公民参政议政的便捷通道,对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成为各种社会思潮、各种利益诉求的集散地和意识形态较量的场所,成为公共平台,并对党和政府的决策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在新的历史时期,九三学社应如何利用网络平台提升履职能力,值我们认真思考。

一、网络舆论发展形势及特征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33次发表的统计数据显示,截止2013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6.18亿人,互联网普及率45.8%。网络舆论因其具有自由性与可控性、互动性和即时性、丰富性与多元化、隐匿性与外显性、情绪化与非理性、个性化与群体极化性等六个方面的特征①,得到我国网民的迅速认可,已成为社会舆论的重要发源地和放大器。 

二、网络对九三学社履职的积极作用 

(一)网络为我社收集社情民意提供了新平台。

网络舆论创新了传统民主党派参政议政的方式,成为普通民众进行社会监督、权益维护和意愿表达的有效途径。海量、及时、真实的原生态信息网络也为我社体察民情,了解民意,及时捕捉舆情热点,收集社情民意提供了新的平台。

(二)网络为我社参政议政拓宽了渠道。

网络舆论主要以各大新闻网站及社区、论坛、BBS、微博、微信等为载体,具有多样性和多元化的特质。汪洋曾经强调,民主党派可探索建立“网络问政”“网络参政议政”等新的形式,用网络优势坚持和完善我国多党合作制度②。

(三)网络舆论弥补了传统舆论监督的缺陷。

传统舆论监督有时间滞后,广泛性受限,交互性差,监督主体偏移等局限性,但网络舆论相对于传统舆论具有快捷、及时、交互性好、参与性强、集聚效应明显等优势,从新余和温州公费旅游团被曝光到“最牛房管局长”被免职等事件都充分展现了网络舆论监督的作用。

三、网络的负面影响 

(一)网络舆论存在情绪化、非理性化倾向。网络舆论是社情民意中最活跃的部分,但因网民受现实生活的预期愿望相悖、政治错位等因素的影响,表达的意见也带有强烈的不客观、不理性的个人感情色彩。因此,我社在选取社情民意时,务必保持清醒,站在公正客观的立场。

(二)网络谣言增多,以讹传讹现象严重。网络谣言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新闻媒体报道不准确或者因观察角度不同,造成网民群体理解差异而形成谣言。二是通过网络信息的留言或者BBS二次改编,越来越偏离真相,形成新的谣言。网络谣言社会影响范围很大。我社应对网络谣言的真实性提出质疑与辨别,并作深度剖析,杜绝盲从与冲动,在网络舆论中传播正能量。

(三)网络舆论正成为各种意识形态较量的场所。随着网络科技的迅猛发展,网上的意识形态领域斗争愈加复杂。如属人民内部矛盾的“极左”“极右”思潮的出现,如属于敌我矛盾的敌对势力及分裂势力在网上对社会热点难点和敏感新闻进行炒作,抹煞社会主义建设成就。学社应划分类别,区别对待。随着十八届三中全会新的方针,改革60条逐步推行,社会焦虑感将被缓解,两种极端思潮将会逐渐被边缘化③。但对于敌对势力的热点炒作,九三学社应在科学分析的基础上敢于发声,对网民进行正确引导。

四、善用网络工具提升履职能力

九三学社主要成员大都是各行各业各个界别的中上层知识分子和代表人士,是所在领域的精英和骨干,熟悉互联网技术,又密切联系着群众,实现着社会精英与大众的交流,在网络舆论的形成和引导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参与网络舆论时要注意以下四个方面。

(一)提高学社网络舆论引导的质量和水平,及时、真实反映网络舆论,准确表达网民意愿,并针对舆论内容公开透明信息,发挥我社智力资源的优势,组织专家学者在主流论坛上发表指导性的言论或点评,正确引导网民,协助党和政府推进措施、化解矛盾、解决问题。

(二)完善网上监督职能,站在公正客观的立场上作出分析和建议,尤其是在自身专业领域中的权威才能方面提出问题并拿出建议性的整改意见,不能一味站在政府的立场作口号式的表态。

(三)提供技术支撑,建立健全网络舆论监测预警机制,有效化解网络舆论危机,避免网络群体事件的发生,推进社会公平公正和民主政治建设及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四)提高学社社员应对网络舆论监督能力。网络舆论监督作为一种特殊的、崭新的监督形式与传统舆论相比,起到的作用更大。但网络舆论监督也是一把“双刃剑”,学社社员在使用网络舆论监督的同时需要树立责任意识,提高信息素养。

网络舆论已成为保障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和政权安全的需要,一贯拥护社会主义和中国共产党的九三学社在网络舆论里不能缄口不言,而应协助执政党在众说纷纭中凝聚共识,在众声喧哗中唱响主旋律,消减网上负能量,增强网上团结稳定鼓劲正能量,同时通过网络舆论行使好参政议政、民主监督等职能职责。

 

 

参考文献:

①刘毅. 略论网络舆情的概念、特点、表达与传播. 理论界.2007(1):11—12;

②汪洋. 民主党派可探索“网络问政”发挥优势作用. 羊城晚报 2011.08.03

③萧功秦. 中国社会极左极右思潮均将被边缘化. 环球网 2013.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