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九三学社重庆市委据全国政协委员、九三学社中央委员、重庆市科委副主任、重庆市科学技术研究院院长潘复生教授反映,低碳经济核心是推动高效技术、节能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和温室气体减排技术的开发和应用,促进经济向高能效、低能耗和低碳排放的模式转型;实质是提升能源利用效率、推行清洁发展、促进产品低碳开发和维持生态平衡;关键是能源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发展低碳经济是我国优化能源结构的可行措施,也是调整产业结构的重要途径,更是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成就举世瞩目,但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成为当前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尽管近几年来,为了推动节能减排工作,我国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企业都做了大量的努力,节能减排措施换来了积极的成效。但是,有几个突出的问题依然存在:
1、对低碳经济缺乏战略性和基础性研究,没有国家级的低碳经济经研究机构,影响政策和决策的正确制定。大部分产品在生产、流通、使用和回收利用的全过程没有进行“节能减排”效果的全生命周期评价,现确定的许多节能减排产品实际上没有科学依据,政府要求“优先采购节能减排产品”有非常大的盲目性。能源计量、统计等基础工作严重滞后,能耗和污染物减排统计制度不完善,有些统计数据准确性、及时性差,科学统一的节能减排统计指标体系、监测体系和考核体系尚未建立。
2、现有的政策和法律主要重视控制产品在企业生产过程中节能减排,不重视产品在应用和回收过程中的节能减排。主要侧重考核企业在建设和生产活动中的节能减排效果,而基本不考核产品应用和回收处理过程中的节能减排。产生的后果是:对部分产品,生产过程中可能有明显的节能减排的效果,但在流通和使用过程中反而增加了能耗和排放。
3、现有的政策和法律主要强调政府和企业在节能减排工作中的作用,而不重视个人(家庭)在节能减排工作中的巨大作用。结果是许多高能耗高排放的产品在市场上和在家庭中大量使用。
4、没有建立有效的低碳交易机构。
上述问题的存在对发展低碳经济有极其重要的影响。例如,半导体照明是一种高节能新产品。该产品在生产过程中尽管不可能明显降低或不降低能耗和排放,但该产品的应用将有巨大的节能效果。该产品的使用寿命比传统照明高几倍到十几倍,而能耗只有传统照明的20-40%。据专家估计,我国如果有50%的照明使用半导体照明,相当于新建一个三峡水电站。又例如,汽车轻量化是国际发展趋势。汽车轻量化中使用的新材料在生产过程中可能并不降低能耗和排放(因而往往得不到政府的税收和政策支持),但汽车重量减少20%,油耗和排放可降低10%,轻量化汽车的应用可大幅度降低汽车使用过程中能耗和排放。从全生命周期看,这类节能新产品的应用对节能减排的效果是非常明显的。为了解决有关问题,提出如下建议:
1、尽快建立国家层面的“低碳经济”研究机构,对低碳经济进行全方位研究。近期,一是特别要组织有关力量对重点产品在生产、流通、使用和回收利用的全过程系统进行低碳经济模式与低碳生活方式的“全生命周期评价”,科学确定真正能实现低碳经济的产品类型和生活方式,建立指南和标准。全生命周期评价可全面考察产品在整个生命周期内从研发、制造、运行到处置回收各个阶段的对环境的影响。产品在生命周期内所消耗的材料、能源和排放的全部数据被记录在案,并计算出其对全球变暖、臭氧消耗等各类环境问题的影响程度。使用户应用产品时不仅要关注采购成本或使用阶段,更要综合考虑产品在整个生命周期内对环境的影响。二是整合国内现有的技术资源,协调开展基础性和公共性技术研发,并加强与企业的交流与合作,发挥政府和企业、基础研究与产业发展之间的纽带作用。
2、建立碳交易市场,加强对碳交易的管理。一方面,要规范交易规则,发展碳交易的中介机构,确保合理的交易价格;另一方面,要建立绿色能源交易机制,把碳交易与激励发展清洁能源政策结合起来,调动全社会发展和利用清洁能源的积极性。
3、尽快建立和完善低碳经济的法律体系。抓紧制定《低碳经济法》和配套办法和标准,对于涉及能源、环保、资源等的法律需要做进一步修改,比如《环境保护法》、《环境影响评价法》、《大气污染防治法》、《煤炭法》、《电力法》等。鼓励低碳经济新产品的生产和应用,限制“全生命周期评价”中确定的不合格产品的生产和应用。在电价、水价、气价、油价、排放等方面对高耗能高排放产品加大差别价格的实施力度。没有进行“全生命周期评价”的重点产品和新产品不能进行生产。
4、加大宣传和科普力度,让政府、企业和个人全部动起来,在承担社会责任的同时,让企业和个人知道,从低碳经济模式与低碳生活方式中他们也能得到更多的回报。明确低碳经济的管理和监督主体,强化法律责任。
5、以国务院名义尽快出台《关于发展低碳经济的指导意见》,明确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指导思想和原则以及总体目标。考虑产业基础、自然地理因素、资源条件以及政治意愿等在重庆等地开展低碳经济试点示范,试行碳排放强度考核制度,探索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体制机制,探索性开展碳排放交易。
九三学社重庆市委员会 版权所有
渝ICP备11003224号-1 公安机关备案号 50010302000123
Copyright www.cq93.gov.cn All Rights Reserved TEL:023-63846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