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前重庆的发展已上升为国家战略,这对产业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产业发展的新形势将直接引起劳动力需求的变化,如何适应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更好支撑起重庆产业的发展,是重庆市职业教育亟待解决的重要任务。
一、重庆市职业教育支撑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尚未形成科学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职教“立交桥”欠缺
高等职业教育由中专-专科-本科构建的立交桥的雏形正在形成,但远未健全,中职毕业生升高职、高职高专院校毕业生专升本比例小,分别为10%和5%,不能满足广大中、高职生的升学需求。尚未构建完备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2、职业教育供给的人才不足以支撑产业发展需求
一是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与产业发展与重庆产业大发展需求的不适应。存在专业布局不合理、专业结构不优,专业设置同质化和前瞻性不够等问题;二是重点产业对人才需求数量的缺口较大。突出表现在电子信息行业、机械装备制造业、重化工业和现代服务业;三是人才结构性矛盾突出。主要表现在人才结构与产业结构不协调、人才分布不均衡、人才层次及年龄结构不合理、缺乏适应产业升级的复合型人才。
3、政府对职业教育的扶持仍需加强
一是经费投入不足。主要反映在没有制定中等职业教育学校生均经费标准,职业学校正常运行经费保障不力;二是政府引导不够,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体制机制不健全,企业对职业教育实施“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积极性不高,基本上是“剃头挑子一头热”。
4、全社会重视职业教育和技能人才环境需要加强。树立“人人有才,人人成材”观念不够,还未形成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社会氛围,技能人才的社会地位不高。
二、对策建议
1、进一步完善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体制。鼓励行业、企业参与举办职业教育或与政府联合建设公共实训基地。基地可以是独资、合资、股份制等多种形式。
2、设立独立的职业教育统筹管理机构。设立重庆市职业教育统筹管理局,从教育、经信、人社等部门抽调人员,作为重庆市政府二级局归口教委统一管理。对全市各类职业教育工作实施统筹管理,同时将市教委及有关部门管理职业教育的职能,统一归并到统筹管理局。
3、健全中职、高职、应用技术本科以及应用硕士研究生贯通培养的“立交桥”和“直通车”,培养适应产业发展需要的多层次技能人才。
一是完善中职与高职之间的纵向“立交桥”
积极探索高等职业教育招生改革,提高中职毕业生进入高职院校的比例。一是普遍扩大高职院校对口招生中职毕业生的计划。二是扩大提前单独招收中职毕业生的高职院校的数量和招生自主权。三是试行二次高考,放宽对高等职业教育生源的文化基础和年龄限制,解决高等职业学校扩大规模的需要。四是试点中高职教育贯通培养模式。在优秀中职学校探索举办以本校中职毕业生为对象的高职教育专业试点班,或者直接贯通中高职教育,即考上中职,经过五年或六年的培养,可直接拿到高职文凭。
二是建立专科教育横向“立交桥”
加快专科教育改革步伐,促进专科教育并轨。将普通高专、职业大学、高等职教、成人教育逐步统一到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上来。统一学历标准,规范培养目标,并在同一起点上同本科教育衔接。以此增强办学活力,提高办学效益,使教育资源得到优化配置和合理使用。
三是搭建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之间的“立交桥”
一是横向贯通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探索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课程互融、学分互认、学籍互联、学生互转、证书互通的新机制。在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的不同学习阶段,采取类似学分制的做法,实现其在不同类别教育取得的学业成绩的实效。同时,允许学生根据条件和意愿,在同等同级之间多次选择教育类别。
二是纵向贯通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积极探索普通高校应用技术本科招生改革。在开设应用技术本科专业的高校,以独立计划、单独招生等形式,自主招收职业学校毕业生;在优秀高职院校探索举办以本校高职毕业生为对象的应用技术本科教育专业试点班;探索高职院校升级,建设能提供应用技术本科和培养研究生的更高一级的职业学校。
四是加大公共财政对职业教育的投入,改善职业院校现有办学条件,增强发展后劲
市级有关部门应根据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成本,制定基于专业需要的职业教育生均经费标准,并尽快公布并督促区县政府执行。尽快增加高职学生生均拨款额,使其达到本科生生均拨款水平;在现行中职学生资助政策的基础上,按照市委三届七次全会制定目标保证到2012年实现全免费中职教育;根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需要,以政府购买服务、购买岗位等方式为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教师到企业实践提供支持。
九三学社重庆市委员会 版权所有
渝ICP备11003224号-1 公安机关备案号 50010302000123
Copyright www.cq93.gov.cn All Rights Reserved TEL:023-63846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