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洪凯:把最深情的足迹印在峡江两岸
2017-05-31

重庆交通大学岩土与地质工程系主任,二级教授,水利工程专业、交通运输工程专业、桥梁与隧道工程专业博士生导师。

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重庆市两江学者特聘教授,湖北省楚天学者特聘教授,重庆市首批学术技术带头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振兴重庆争光贡献奖获得者,全国优秀教师。

市政协委员,南岸区政协副主席,九三学社南岸区委主委。

陈洪凯:把最深情的足迹印在峡江两岸

本报记者 凌云

公路泥石流、危岩崩塌、岸坡地质灾害……在泥巴石头的运动中探寻科学规律,陈洪凯的研究方向看上去很“接地气”,而他创建的泥石流磨蚀理论、泥石流冲击振动理论、危岩滑坡断裂动力学,这些专业术语听起来却又有些“高大上”。科学,到底离我们有多远?

“我的科研成果就是用来解决实际问题的!”陈洪凯谦逊儒雅,谈吐温和,而言语间满满的自信和自豪更是瞬间消融了科研课题的冰冷,拉近了科学与人们生活的距离。

故事一:最自豪的工程

1964年出生的陈洪凯,是从大山里走出来的孩子。在兰州大学攻读自然地理专业硕士研究生时,尽管师从李吉均院士,常常研究的是青藏高原的冰川,但在他心中,最牵挂的却是自己熟悉并深爱着的家乡。一次偶然的机缘,他涉足泥石流研究,虽然重庆罕有泥石流,但相较于冰川,对一心想回重庆工作的他来说,前者无疑更有吸引力。

没想到,这个无心插柳的选择,却在日后成就了他在公路泥石流研究领域的辉煌。

布衣胶鞋,锄头铁铲,勤奋的陈洪凯从象牙塔走进大山峡谷,开始了他的泥石流研究,从此一发不可收。历年来,他不仅开创了公路泥石流研究新领域,创建了泥石流固液两相流速、冲击力及磨蚀力计算理论,还成功地从技术层面加以运用,对西部地区公路泥石流治理作出了贡献。

四川盐源县有一个平川铁矿,以前,工厂堆积的废渣一遇暴雨天气,便会形成泥石流,阻断公路交通常常达二十余天。1999年,当地交通部门邀请陈洪凯前往平川治理铁矿泥石流。那时的陈洪凯,虽然在公路泥石流研究方面才刚刚起步,但临危受命的他迎难而上,一边研究一边治理,并针对地形条件发明了“速排结构”新技术,使得铁矿泥石流来了又去,公路却畅通无阻,从此再无一日中断。平川泥石流治理工程,这,成为他最引以为豪的工程。

而“速排结构”技术后来也获得国家专利,在各地得以推广应用,一提起它,陈洪凯至今仍忍不住连称其“美妙!”

故事二:最忐忑的抢险

2000年,当陈洪凯的泥石流研究渐入佳境之际,他的人生又迎来了一个新的起点。

那一年,云阳县五峰山发生危岩垮塌,陈洪凯应邀作为专家前往现场参与救灾。虽然同是泥巴石头的运动,但泥石流和危岩在科学领域却是截然不同的学科。又一次临危受命的陈洪凯又一次迎难而上,靠着知识的积累和灵活运用成功破解了危岩困局。

面对万州太白岩危岩灾害治理,当时,相关领域的研究在国内外均几无资料可供参考,“太有科研价值了!”陈洪凯头脑中灵光一现,他立刻下定决心:要做危岩研究!从此,他的研究方向就多了一个“山区公路城镇危岩崩塌减灾”。

此后的几年间,陈洪凯的足迹遍布峡江两岸,库区更是他关注的重点。2003年万州太白岩危岩治理的成功,成为他科研事业的一个里程碑,他首创性地发现了“危岩发育链式规律”,建立了“三峡库区危岩理论及技术体系”,他也因之光荣地走上了“2005年度振兴重庆争光贡献奖”的领奖台。

然而,这还不是他自认为最“精彩”的案例。关于如何成功利用科研成果解决实际问题,他讲述了另一个故事:

2010年10月,巫山望霞危岩发生垮塌,巨大的岩石陡然下坠十余米,面临滚入长江的危险。险情严峻,长江航道被迫断航,先后有两千多艘船舶停运。陈洪凯作为市里组织救灾的两名专家之一,和国土资源部派遣的专家们一起火速前往巫山集结。专家组里最年轻的陈洪凯,被推选为专家组副组长,并代表大家在市领导现场办公会上发言。

“艺高人胆大”的陈洪凯通过对现场的精心观察,心里已经有底,他大胆判断,此处危岩虽然看上去体积大、险情重,但其由灰岩构成,一旦坠下危岩前方100余米的陡坡,崩解的可能性较大,并不会整体滚入长江影响通航,因此只需慢慢清除,同时加强监测即可。

话虽这样说,陈洪凯的心情仍然忐忑:万一自己判断失误,那后果可不堪设想!当晚,他一夜未眠,直到第二天看到风平浪静,坡上的大石头并没有破坏滚落,他心中的大石头才落了地。

望霞危岩的治理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而陈洪凯的相关研究仍在向前飞速发展。目前,他和他的团队在这个研究方向已经达到国内领先水平,获得的国家到地方的科技进步奖也已“拿到手软”,但他们并未停下脚步。他说,每个研究方向他们都还在兢兢业业继续往前推进。

启示一:最“美妙”的成就

十余年科海漫步,陈洪凯的研究方向早已不再仅限于泥石流和危岩这两项。在渝东北的巫山、万州、云阳等地,他持续开展水库岸坡地质灾害防治研究,运用他的科研成果为当地水利工程等建设提供设计参考;最近几年,他又开始进行石漠化治理研究,“这项工程非常有意义!”言及于此,他提高了声调。

石漠化,不仅是我国三大生态问题之一,更是喀斯特岩溶地区首要的生态问题,在重庆石漠化较为突出的渝东南渝东北地区,治理虽取得一定成效,但仍然任重而道远。

陈洪凯却已有了对策。他说,他们用新型材料研发的“树根”可以深入岩石缝隙,从地下吸水保水,实现在岩石裸露区轻松种树。此项被他称作“乔木种植基盘技术”的发明目前已经取得多项发明专利,相关的试验也已成功,正处在技术研发的优化阶段。

谈到这项技术的美好前景,他自信满满:“不但能够恢复石漠化地区的植被,在荒漠化地区也同样适用!”他还特别强调,在找到示范基地之后,他会栽种经济林木,不仅要美化荒山,更重要的是要促农增收致富。

在他看来,他的每一个研究方向带给他的成就感,不仅在于这些科研成果都具备了获得科技进步奖的实力,更在于他们都能够应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上,为人们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获得这样的成就,才是他心中感觉最“美妙”之事。

启示二:最快乐的工作

在很多人眼中,搞科研是枯燥的,而在陈洪凯心中,科研却是有趣的。虽然每天都很繁忙,但他注重工作有条理,生活有规律,业余时间还会玩玩扑克牌,打打篮球或乒乓,他说,既要快乐生活,更要快乐工作。

科研的道路并非坦途,有时也会遭遇“瓶颈”,陷入彷徨,而已经培养了120余名研究生的陈洪凯,却始终保持着乐观的心态,在团队中努力营造快乐的工作氛围。秉持着这个理念,他和团队开展科研工作时总是动力十足,游刃有余,而成绩也有目共睹。谈起学生的5篇硕士论文被评为重庆市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时,“每次都是排在优秀名单的前几名!”他骄傲地补充道。

作为九三学社南岸区委主委,陈洪凯把他带科研团队的理念也融入到了党派工作中。他说,要在坚持总的政治原则基础上,增强九三学社组织的凝聚力向心力,充分调动社员积极性,“带领大家快乐地参政议政,履行党派职能。”

以此为抓手,陈洪凯迅速找准工作着力点,通过做好凝聚人心的工作,不仅推动了九三学社南岸区委会组织建设,参政议政也迈上了新台阶。从年初开始至今,九三学社南岸区委会围绕多党合作实践基地开展过十余次调研,每一次活动,社员们都积极参与,每一次研讨,都充满自由而热烈的氛围。“快乐”的因子,就这样渐渐撒播到党派履职的热土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