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劳模学习!
2019-05-14

2019年全国五一劳动奖评选结果揭晓,92个先进集体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695名先进个人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700个先进集体荣获全国工人先锋号。

其中,重庆九三学社社员徐洪志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徐洪志是重庆三峡农科院油料作物研究室主任,研究员(三级),中国遗传学会会员,重庆市农作物新品种鉴定委员会油菜专委会副主任委员,重庆市作物协会会员、油菜专委会理事,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重庆市第四届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重庆市政协第五届委员会委员、农业委员会副主任,重庆市万州区第四、五届人大常委会委员,九三学社万州区委委员。2014-2015年度重庆市科技特派员,重庆市科技成果评审专家,四川省科技成果评审专家等。2014年,“优质高产高效油菜新品种创制和应用”获重庆市科技进步一等奖(第三名)。2015年,“丘陵山区优质高产高效油菜新品种及配套技术示范推广”申报农业部丰收计划二等奖(第三名)。

30年来,他孜孜不倦探索提高油菜生产效益和改良油菜籽品质,研发的新品种新技术在市内外推广1400余万亩,创造经济效益30亿元以上。

油菜科技创新排头兵

我国食用植物油自给率只有约40%60%以上依赖进口,严重威胁着国家食用油供给安全。作为油菜科技工作者,徐洪志最发愁就是越来越多的农民因为亏本不再种油菜,最后咱中国人的‘油瓶子’攥在了外国人的手里。食油安全,匹夫有责的家国情怀,是徐洪志及其团队的责任担当,更是开展科技创新的动力源泉,激励着他们寻求我国油菜产业发展的出路。

为在有限的耕地上,获得最高产出,唯有三十年如一日艰苦探索,创新突破。提高油菜的单产和单位面积的产油量。徐洪志首先利用油菜杂种优势,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徐洪志利用所掌握的理论知识,结合当时当地实际,决定从细胞质不育三系杂交种入手寻求突破。在育种资源极其匮乏、育种方法无从参考的时代背景下,徐洪志深入湖北、青海、陕西等省,收集油菜育种资源,在数万份资源中,经过数千次试验终于找到了1个不育株,并找到了保持不育性的一套有效方法,这种方法被一直沿用至今。在2000年终于实现配套,2003年育成重庆市第一个“三系”杂交油菜品种“万油杂1号”,并很快实现成果转化,该品种迅速成为当时重庆市油菜主推品种。该品种将当时油菜单产水平提高了30公斤左右。在该品种的研制过程中,为了加快育种进程,需要进行夏繁加代。为了寻找合适的夏繁基地,徐洪志跑遍了云南、青海、湖北及本地高山区相关区域。为赶时间,座火车买不到座位,有时30多个小时硬站在火车里,到目的地后双脚浮肿,连走路都困难,但稍事休整,马上又投入工作。19966月从万县坐汽车去巫溪红池坝,到文峰镇时是凌晨1点种,到处黑灯瞎火,只好在一处屋檐下坐了几个小时,等到天亮才找车上了红池坝。油菜夏繁基地生活条件极其艰苦,徐洪志长期吃方便面和干粮充饥。长期野外工作,交通事故风险也高,但每次都是有惊无险。但一切的苦都不影响心情,工作照样干得有滋有味,每当看到预想的苗头材料按时出现,徐洪志都无比幸福和自豪。

油菜品质改良的首要任务是实现“双低”,即油菜籽中的芥酸含量和硫代葡萄糖甙的含量要低。但“双低”是肉眼看不到的,必须借助必要的仪器设备进行检测。当时重庆三峡农业科学院没有这样的条件,但徐洪志不甘落后,经努力获得西南大学农学与生物科技学院的支持,允许去其实验室自己检测。从2004年到2010年,徐洪志带领团队科技人员常年携带数千份材料到西南大学,利用对方挪出的时间,24小时不休息,开展油菜品质检测工作。功夫不负有心人,重庆三峡农业科学院第一个“双低”杂交油菜品种终于于2010年通过重庆市和国家双重审定。该品种也很快实现了成果转化,被推广到重庆市和长江中游广阔油菜产区,常年推广500万亩以上,已累计推广了3000多万亩。

为降低油菜生产成本、提高效益,徐洪志提出丘陵山区油菜生产要节本增效应走轻简化、机械化和多元化开发相结合的路子,并落实到了科研实践中。2009年开始,他在万州区龙驹镇开展油菜免耕试验示范,到当地农户闫本学家拉家常、干农活、交朋友,让其先行先试,从该镇无一株免耕栽培的油菜到全镇100%采用免耕栽培,科技让农民尝到了甜头,每亩节约生产成本200元左右,产量不减反增,高产典型已达到每亩200公斤的产量,综合效益达每亩500元左右。在适宜进行机械化生产的地方积极开展了油菜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集成与示范,目前已在秀山、潼南、永川、开州、万州、忠县等区县建立了油菜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基地,举办了多次现场观摩会与培训会,目前该技术在重庆市很受欢迎,宣传推广的举办油菜花节带动乡村旅游的油菜发展思路被重庆市众多区县采用,潼南、秀山、云阳、开州、巫溪等已举办了多届菜花节,收效显著。(刘轶 九三学社重庆市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