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梁羽是九三学社綦江区的一名社员,也是一名农技工作者。以科技助农兴农,他亲历了一个科技项目的落地实施,见证了乡村在脱贫道路上的变化。
保护“赶水草蔸萝卜”品牌
綦江有一个走进中南海的蔬菜金字招牌——赶水草蔸萝卜。明末清初开始种植,1953年获綦江和江津地委“特色产品”称号,1959年被四川省列为“名优特产”,2008年注册商标, 2013年获中国地理标志保护商标。2014年获“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金奖”,2015年获“重庆市名牌农产品”。赶水草蔸萝卜曾多次走进中南海,成为国宴佳品,让綦江人引以为傲。
然而,一个品牌必须有自己的特色,必须有不同的品种优势。如果任由群众和业主们自行散乱育种,“赶水草蔸萝卜”或将面临自砸品牌、自毁招牌的危险。经专家提议,綦江区将“赶水草蔸萝卜”品种保护和繁育提上了议事日程。
农技专家到振兴村指导
“原种繁育”项目落地
2018年,“赶水草蔸萝卜原种繁育及萝卜品种比较试验研究项目”得以正式实施。梁羽作为项目负责人牵头实施。
专家经过比选,“赶水草蔸萝卜良种繁育基地”项目落地隆盛镇振兴村,由当地农民合作社具体承担。隆盛镇振兴村2014年定为重庆市级扶贫村,当时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29户98人。在綦江区25个贫困村里,这个村基础设施落后,是经济条件较差的一个村。
村民送他一只鸡
2018年10月12日,梁羽从振兴村萝卜基地去附近选看小麦品种对比试验地块。行走乡间田垄,不慎滑到水沟坎,小腿跪倒在地,一时间动也动不得,碰也碰不得,锥心一般的疼痛,从小腿瞬时传遍全身。8个村民轮换着把他抬到公路边,又送上了隆盛镇医院派来的救护车。其间,有村民拿来衣服给他穿上保暧,有的拿出被套帮垫上以减轻他的疼痛。“梁老师为了我们村的发展,脚杆摔成这样……”在村民的同情叹息中,梁羽躺在救护车上离开了振兴村项目基地,下午,被区人民医院诊断为“左胫腓骨骨折”。
几个月后,当他杵着拐杖去基地时,大家纷纷赶来看他,一个村民还提来了一只老母鸡:“都说老母鸡炖汤,对骨伤恢复很有帮助”。梁羽打心眼里明白,这是村民们对他工作的认可。一年多过去了,他的伤势已无大碍,但村民送他一只鸡的事情,他一直铭记在心。
振兴村“赶水草蔸萝卜”繁育基地一角
项目实施多利好
“赶水草蔸萝卜原种繁育及萝卜品种比较试验研究项目”实施以来,当地百姓得到了什么?
整修了乡间路道。振兴村黄家咀组大屋基弯有段弯曲陡坡青苔路,基本不能行走。项目组整修后,村民往来方便了,都说这是这个项目带给他们的第一个实惠的地方。
群众学到了技术。“先前种萝卜,只晓得萝卜几片叶时撒点尿素,现在知道种植萝卜底肥更重要,需要在播种前把肥料施进地里。”黄家咀组村民张大维说,他们学到了綦江萝卜标准化种植技术,少花了冤枉钱。
村民增加了收入。基地面积50亩,最多时每天有15人务工,一人一天工资50元,育种基地管理工作额外增加了工资。老百姓很高兴,他们说没想到还能在家门口挣到钱。
项目带来了人气。黄家咀组在綦江区边缘,与巴南区接龙镇黄桷村相连,平时来这儿的城里人少之又少。萝卜繁育基地建立后,带来了人气,村民家的鸡鸭蛋、玉米大米等农产品不出门不花时间就可以变成钱,并且有很好的价格。
村民提升了素质。项目实施期间,基地劳务和管理都外包给村上的集体经济组织,极大锻炼了合作社管理人员的经营管理能力,让村民们懂得了掌握科技知识就是拥有了生产力。张大维小女儿在綦江中学读高中,她经常给孩子说,“一定要好好读书,要做像农委叔叔孃孃那样有知识有文化的人。”科技文化知识的重要性,已经深深扎根村民心中。
村民学习科学配方施肥
科技助农没有尾声
距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越来越近了,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到了最后冲刺,农村群众的生产生活环境和生活品质每天都在发生着向好的变化。很多像梁羽一样的九三学社社员参与其中,他们深感使命光荣、责任重大,在科技扶贫的道路上用心、用情、用力前行,为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贡献着力量。(九三学社綦江区委员会供稿)
九三学社重庆市委员会 版权所有
渝ICP备11003224号-1 公安机关备案号 50010302000123
Copyright www.cq93.gov.cn All Rights Reserved TEL:023-63846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