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减贫路上的逐梦人 ——记九三学社社员、中国援坦桑尼亚农业技术示范中心原主任陈华林
2021-03-10

“我在援坦农业示范中心所从事的农业技术帮扶工作,是中国特色减贫道路在非洲的生动体现,是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在非洲的深度实践。”九三学社社员、重庆农科院蔬菜花卉所研究员、时任中国援坦农业示范中心主任、专家组组长陈华林在聆听了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重要讲话后自豪地讲到。作为援非农业专家,陈华林在这片远离故土的稻田里奋战了9年,为推动非洲减贫作出了贡献,留下了一个个感人的故事。

舍小家远赴万里 未奉双亲留憾事

陈华林是重庆农学界的“大牛”。是他,第一个引种红掌、郁金香等热带植物,让重庆的花园变得更加美丽;是他,最早进行晚熟柑橘研究,让重庆柑橘可打时间差成“致富果”。

2009年,在中非合作论坛框架下,中非开展一系列务实高效的农业合作。承载着两国人民的期许,中国援坦桑尼亚农业技术示范中心就此成立。陈华林作为中心主任、专家组组长,与另10名专家一起,远赴万里之遥的坦桑尼亚,帮助坦方培养农技人才、开展农作物新品种研发及试验示范等。

为了写好这篇带着中国人民情谊的“锦绣文章”,援非专家们舍弃了与亲人团聚的欢乐,长期忙碌在万里之外的田间地头,一年只能回一次家探望亲人。就这样,远在他乡的陈华林错过了与母亲见最后一面的机会,深感愧疚的他曾向父亲许诺第二年就回来陪伴老人,但年迈的父亲最终还是没能等到儿子回来。“两位老人弥留之际,我都没有守在他们身旁,这是我一生中最大的憾事。每每想起,都会揪起一种莫名的心痛。”陈华林将内心的伤痛掩埋心底,依旧保持着旺盛的工作热情在非洲广袤的稻田里耕耘,他知道这是职责所在,也是父母对他的期望。

技术示范出实效 水稻铺筑致富路

坦桑尼亚属热带气候,日照充足、土地平坦肥沃,适合种水稻。只是当地农民种植模式较为原始,多为直接撒种,田间管理不到位,水稻长势差、产量低,全国平均水稻产量每公顷不足2吨。

为改变这种状况,陈华林等中方专家就依托示范中心手把手教当地人耕田、育秧、插秧、肥水管理、病虫害防治……在中国专家的努力下,重庆“Q优”杂交水稻穿越印度洋,到非洲落地生根,长势喜人。2015年,中心一块示范田种植的“Q优”杂交水稻刷新坦桑尼亚高产纪录,达每公顷13吨。在大规模应用种植中,当地水稻采用中国技术后也表现惊人,最高产量达每公顷10吨,较此前翻了两番多。在中国农业专家的示范带动下,许多农户靠种植水稻走上了致富路。其中包括在中心工作的克莱特斯(Cletus)先生。

克莱特斯原来是中心所在地的一名小学英语老师,中国援坦农业示范中心建成后,他辞去老师职务,到中心当了一名保安,同时学习种植技术。中心最先推广的技术,克莱特斯都能很快掌握。靠家里20多亩水稻收益及打工挣的钱,他的家庭年纯收入达700多万坦先令(约合人民币2.2万元),不仅供儿子上起了大学,还把原先的茅草屋改建成砖房,成为当地人羡慕的对象。

走村入户送技术 田坎专家获美誉

为了让技术尽快走出中心、走向更广阔的土地,陈华林等中国专家主动出击,将中国农技人员“走村入户”的工作作风带到了非洲,走出了与美国掏钱援助、日本“遥控式”援助不同模式的道路,将中国现代农业科技送到当地人田坎边。

坦桑尼亚滨海省鲁菲吉地区的种粮大户米图罗(Mituro)的农场远在中心375公里之外。米图罗在电视上看见相关报道后,乘车辗转来到示范中心,邀请中方专家到他的农场“问诊把脉”。陈华林和另外两名专家开着皮卡车走了两天,赶到米图罗的农场进行技术指导,让他改用重庆“Q优”6号稻种,还亲自下田,扯起准绳教米图罗插秧。当地人参观了插好秧的稻田后惊呼:中国人栽的秧苗,像军队一样整齐!

随后,陈华林不辞辛劳又往返奔波了多次,实地指导米图罗进行田间管理、生态防控等。到收割季,米图罗把收获的水稻一过秤,每公顷产量竟高达9.3吨,家里150多亩稻田一下增产了近80吨!米图罗成了当地媒体的“红人”,他在接受采访时说:“感谢上帝,感谢中国‘田坎专家’,他们是上帝派来的‘天使’。”

陈华林介绍说,中心与当地农科所专家和农业推广官员合作,建起多个主要作物栽培示范区;还与坦桑尼亚莫罗戈罗省的5个村建立合作关系,为每个村建1000亩的示范稻田,让农民能就近学习种植技术,提高产量,“我最大的心愿就是看到越来越多的当地农民能够在中国技术的支持之下,看到希望,树立信心。”

九载非洲逐梦路 谱写统战新篇章

让非洲大陆不再有饥荒和战乱,是援非专家们的共同梦想。陈华林认为,战乱很大程度上是饥荒的延续,消灭饥荒就等于消灭了绝大部分的战乱;如果我们的种子、技术能够推广到非洲大陆的每一块田地,消灭饥荒绝非梦想。在他的带领下,中心在坦桑尼亚试验种植“Q优”系列水稻48个品种,多个品种实测产量是当地品种的2倍多;试验种植玉米品种39个,多个品种较当地对照品种增产40%以上;蔬菜试验品种20多个,豇豆、黄瓜、苦瓜、丝瓜、茄子、辣椒等都具有增产潜力。

除新品种试种研发,中国专家更把大量精力花在技术培训上,举办培训30余场,集中培训当地农民与农技人员3600余人次,走到田间地头为坦桑尼亚5700多户农民提供了水稻、玉米、蔬菜、香蕉种植和蛋鸡养殖等农业技术培训及咨询。

由于中国援坦农业示范中心对当地减贫治理和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坦桑尼亚总统、总理、农业部长等都曾到中心视察。前总统基奎特表示,中国提供的农业技术既先进又实用,是对坦桑尼亚“农业第一”战略的“雪中送炭”。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银行、盖兹基金会、国际水稻研究所等60多个国际机构及国家使团也先后到访中心。中央电视台实地采访后,把中心誉为“援非样板”。全国人大委员会原副委员长、中科院原院长路甬祥来访后给予高度评价:中国农业专家将国内先进的农业技术带到坦桑尼亚,在非洲的大田里“写出了好文章”。

 2013年3月25日,陈华林等中心专家在坦桑尼亚塞雷纳(Serena)酒店受到习近平总书记亲切接见并合影留念。2014—2016年,中心连续三年被中国驻坦大使馆授予“公共外交先进单位”称号。陈华林被中国驻坦大使馆授予“在坦中资企业员工杰出奉献二等奖”“公共外交特别贡献奖”。

2018年5月陈华林退休回国之际,中心为他举办了欢送仪式。仪式中,他简短的讲了几句话:“坚守这么多年,付出还是很大的;但是我热爱这里,热爱这片土地,热爱这里的每一个人。”(徐高,九三学社江津区工委副主委、江津区人大社会建设委主任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