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85岁老社员聊“动态清零”
2022-07-01

鉴于全球新冠疫情仍然严峻复杂,我是九三学社社员,又是退伍老兵,应当紧跟党中央,话聊“动态清零”。

我国“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防疫政策符合国情,形势大好。在其他国家只能无赖“躺平”之际,北京冬奥会与冬残奥会成功举办,证明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力和中国协商民主制度有优势。“动态清零”,升华了我军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的思想,切实控制住了一波又一波新冠疫情,保护了我国人民生命安全和国家经济稳步发展。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出“学科学,用科学”的中国智慧。

关于流行病学

流行病学的核心是流行病学调查。查清传染源、传播途径、预防与治疗易感人群。

当武汉第一波疫情突然袭来。党中央一声令下,该逆行的逆行,该宅家的宅家。上下齐心,砥砺前行。当时以为传染源来自野生动物蝙蝠。经调查,目光从农贸市场转移到 “武汉军运会”美军运动员上。针对新冠病毒变异快、传染力强的特点加强隔离、封控。又查清楚新冠病毒的多种传播途径。明白这个病毒只要从流行链的任何一点逃逸,就可引发小区或整条路线多点爆发流行。

为此,我国实行免费注射疫苗,建立人群免疫屏障。又建方仓医院,实行免费隔离与治疗病人。在无特效药的情况下,擅长辨证施治的中医药起了大作用。表明 “动态清零”,既弘扬了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传统文化,又开创了流行病学隔离防控史上的里程碑。

关于传染链的分析

假设A是某个传染源或带毒者,在潜伏期7-14天中乘公交,传染多个陌生人B。A与B再传染各自的亲友C与D。由ABCD构成的这条传染链,可引爆呈几何级数增加的爆发性流行。现在的“体外诊断技术”,例如大数据、互联网、人工智能等,能快速准确追踪出ACD的传播路径。唯独陌生人B较难及时找到,成为防控难点。所以 “动态清零”不应理解为绝对没有带毒者B。“动态清零”容忍个别或少数B的存在 。如今,运用我国发达的互联网、卫星定位、扫码技术,能够将B限制在可控范围进行分级防控。这既有助于集中兵力对ACD做到“彻底清零”。又能给社会的生产、生活留下可持续发展空间。

关于病毒气溶胶

什么叫气溶胶?凡是可以悬浮于空气中的微粒物质,都叫气溶胶。换句话,气溶胶是空气与微粒共同组成的胶体。学术上,胶体又可分为半流体溶胶和半固体凝胶。气溶胶与气凝胶可互相转换。它们共同点是可以长时间悬浮在空气中,遵循流体动力学规律。

例如说话、咳嗽、打喷嚏,所产生的飞沫就是气溶胶。随着打喷嚏,喷出的飞沫,会带有上亿个病毒,以50米∕秒的速度将病毒扩散到3-5米范围,远的可达10米。大于15微米的飞沫多在几分钟内就沉降了。1-15微米的气溶胶颗粒,可以在空中悬浮几小时或者更久,等待人们吸入。沉降在座椅、物件、地面上的颗粒,又可随风再次悬浮到空中。随着人的走动,衣帽上的颗粒也可抖落到更多的地方。1-4微米的颗粒,可以在人的呼吸道,包括鼻腔、鼻咽部、气管、支气管、甚至肺泡都可自由出入。

病毒致病,需要一定的数量。降低病毒气溶胶浓度,也可能废除病毒的武功,人就不发病。气溶胶颗粒的大小与携带病毒的数量有关。细菌大小在0.5-10微米左右。病毒一般小于100纳米(1微米=1000纳米)。

病毒要在气溶胶颗粒上存活,这个颗粒必须具备三个条件。(1)有作为营养物质的细胞或细胞碎片;(2)有病毒新陈代谢的水;(3)电解质。缺一不可,否则病毒会失去活力。针对三点做科学防控,有事半功倍效果。例如,气溶胶颗粒愈小,水分容易丧失,生态系统就愈脆弱。能养活的病毒数量也少。假如1-4微米的气溶胶颗粒能养活病毒在个位数,5-15微米的气溶胶颗粒携带病毒在10位数,大于15微米的气溶胶颗粒能携带病毒达100位数。一次咳嗽、喷嚏就可制造出数十亿个气溶胶颗粒。其中大于15微米颗粒很快沉降在物体表面,成为接触传染的主要危险。1-15微米颗粒长时间悬浮空中,至少有成千上万个病毒可供人吸入,可见,空气传播是人传人的主要风险。

在密闭室内,比如电梯,棋牌室,飞机,火车,轮船。在这种密闭环境中,病人能让散播出去的每一份病毒气溶胶,几乎都会发挥作用。

在室外,情况就大不一样。病毒气溶胶理论上可以传播很远,实际上容易被风吹散,空中存在的时间很短。环境干燥和阳光都是病毒的克星。通风,可把绝大多数病毒气溶胶送回大气。病毒一时半会找不到宿主,便会自生自灭。事实上我们的手术室、实验室、防尘室等等都有现成技术设备和操作规程,都可借鉴,用来降低密闭空间气溶胶浓度。

关于口罩     

科学研究表明,正确佩戴口罩,能阻隔90%以上5-15微米的病毒气溶胶颗粒进入呼吸道。也可以防止患者的病毒气溶胶颗粒向外散播。可见,凡是带毒者,都会先在口罩上留下病毒的蛛丝马迹。如果尽快研发出“口罩筛查法”,更能在传染链的前端精准追踪到A与B的次生传播的轨迹。也有助于避免“核酸检测一刀切”的负影响。

现有的例如查核酸、测抗原、量体温等都是“体内检测方法”,也多在传染链的后端。这些检测需要人体亲临现场排队采样。难免因人群聚集,操作疏漏增加交叉感染。检查过多、过频都会劳民伤财。“动态清零”有助于疫情防控与促经济、促流通,促就业等民生工程协调发展。

关于免疫学

当抗原进入人体,就会刺激免疫系统产生抗体,大约5-7天后,再有同样抗原入侵,人体就会有大量抗体去消灭它,临床症状或轻、或无。这个过程叫免疫或免疫反应。

接种疫苗是让人体免疫系处于备战状态。多数人接种疫苗,意味着这个人群有了免疫屏障。基础免疫学认为,人有很强的自愈能力,因为免疫系统有无数的细胞随时处于战备状态,能够预防与治疗疾病,并能精准的摧毁入侵的异物,而不会伤害人体其他细胞。认为免疫系统有清除体内垃圾和有预防疾病和抵御疾病的功能。免疫功能是人体保持健康的武装力量,99%的疾病都和免疫功能失调有关。加强营养可以提升免疫力,滥用抗生素(治感冒)会降低免疫力。

如果免疫反应过分激烈,临床上会出现过敏反应。例如皮疹、粘液性水肿、过敏性休克或多器官衰竭等等。

关于临床

新冠病毒主要通过口、鼻、咽喉及上呼吸道的黏膜进入体内。一个新冠病毒在体内,每小时可以生长出8-9千万个新病毒。病毒增殖到一定阈值,就会激活人体免疫反应。在潜伏期,人体可没有症状,也不容易发现病毒。此后,当病毒抗原再次暴增引起更强烈免疫反应。这时人体才出现临床症状,例如发热、流鼻涕 、咳嗽、打喷嚏等流感样症状。也是多数年轻患者的临床症状。采用隔离防控+对症、营养支持疗法。多数患者可获得康复。幼儿和年老体弱患者容易出现血氧饱和度降低,进而因缺氧出现呼吸困难。特别是有基础疾病的高龄患者,有面唇紫绀、呼吸衰竭以及全身酸碱失衡症状,急需呼吸机等设备或进入ICU急救。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要防微杜渐,处理好“微观”与“宏观”的辩证关系。例如对原子核的微观研究,才有了防核扩散的宏观需求。“动态清零”开创了从微小至纳米级的新冠病毒研究,成功控制住疫情的爆发。其关键是把握住快速与精准。也就是,应用多学科基础研究,统筹构建科学防控网的速度,必须比病毒变异跑得更快,以快制快,真正把疫情防控措施落实。精准守住不出现疫情规模性反弹的底线,加快局部聚集性疫情处置,应检尽检、应隔尽隔、应收尽收、应治尽治;加强防控能力建设,强化区域协防、省内统筹,都是构成“动态清零”这个系统工程的关键环节。(作者邹绍滨:1937年5月出生,九三学社重庆市人民医院支社社员,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获得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