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乡村美育道路上深耕细作
2023-09-15

九三学社开州区支社社员、区政协常委、开州区大德镇大慈中心小学教师徐小松一直扎根山区讲台,深入美术科研、编写校本教材、创新美术教育,引领优化农村美术教育模式,引导学生以尚美之心向美而行。2018年、2019年,他先后被聘为重庆市“中小学艺术实践工作坊”教师培训主讲教师和培训专家;创办的“乡拾乡韵工作坊”和“废铁重生工作坊”分别在全国第六届、第七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现场集中展示活动中荣获一等奖;2020年5月被党中央、国务院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2019年9月被教育部授予“全国优秀教师”称号。2020年8月,事迹《一片乡韵入画来》入选中华全国总工会“时代新声”全国正能量诵读作品网络展播,2021年4月被重庆市文明办评为“重庆好人”,2022年5月,获评重庆青年五四奖章。

秉一颗初心,扎根山区、默默耕耘二十载

满月镇马营村是开州北部山区最偏远的深度贫困村,徐小松就出生在这个小山村里。1999年,出生在书香门第的他顺利考入原开县师范学校普师班。三年的师范专业学习,让他真正感受到美术的魅力,并下定决心成为一名优秀的美术教师。2002年,从开县师范学校毕业后,徐小松回到家乡的满月镇中心小学,成为学校唯一的美术教师。由于美术并非开县师范学校普师班的专业课程,随着教学时间的推移,徐小松深深感到自己的专业匮乏、亟待突破。2004年,他自费成为了四川美术学院的一名旁听生。在一年多的时间里,他拜访名师名家,从素描到油画、从手工到雕塑,畅游在色彩艺术的海洋里。从四川美术学院学成归来后,徐小松原本有机会到市区条件更好的学校任教,但他仍然选择回到偏远乡村,这一呆就是21年。

承一缕乡情,创新美育、变废为宝数千件

在边远农村学校,徐小松面对的大多是留守儿童、困境儿童,很多孩子连县城都没去过,但他们都有认识美、欣赏美、创造美中的向往与追求。面对农村学生没有画笔、没有画纸、没有颜料的困境,他利用农村这块沃土,每天带领学生就地取材,收集稻草、枯枝、羽毛、废铁丝、破瓦片、玉米须等农村常见的废旧物品,引导学生将一节节枯木、一片片黄叶、一朵朵野花、一块块树皮、一个个石块、一粒粒粮食变成了一件件精美的艺术品。近年来,在他的指导下,学生用破瓦片创作的瓦片画、枯树根创作的根雕、破麻袋创作的壁挂、旧簸箕创作的贴画、废纸版创作的仿古青铜纸板画等3000余件具有浓厚乡土气息的手工艺作品,先后在重庆市第六届和第七届融创杯中小学生才艺大赛、首届留守儿童才艺大赛、第八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中斩获数百项大奖;学生的美术作品,不仅挂在了学校的教室墙壁、楼梯走道,还挂到区外等其他单位。徐小松对乡土美术资源开发,增强了学生对乡村社会的情感、自信和责任担当。他个人也先后荣获“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部级优课、重庆市中小学美术教师教学技能大赛一等奖。《人民日报》2017年6月16日2版以《大山里的“圆梦巨人”》为题徐小松进行了专题报道。2019年4月,在苏州举行的全国第六届中小学艺术展演活动中,徐小松带领学生现场展示了麻袋壁挂、草鞋草帽、松果花环等手工艺品制作,得到现场观众广泛好评,并荣获一等奖。2022年,在郑州举行的全国第七届中小学艺术展演活动中,徐小松创办的“废铁重生工作坊”入选全国现场展演并荣获一等奖。

揣一份爱心,扶智励志、助农创收上万元

为了让农村的学生能通过学习美术实现人生梦想、走出巍峨大山,徐小松没少掏腰包、抠脑门。为保障学生的创作需要,他先后拿出10000多元,购置木工雕刻机、烙画机、切割机等美术创作必需品。同时,他还利用带领学生外出参赛、自己外出讲座的机会,积极寻求外界捐助。2015年,启明公益基金会协同罗麦科技重庆分公司为满月小学的学生捐赠了36.6万元的美术创作物资。在他的不懈努力和引领指导下,“智志”双剑斩断了贫困代际传递,学生刘军成为了广告设计师、廖小琴成为了化妆师、朱杰成为雕花厨师,彭燕成为美术教师,14名学生进入重庆大学、四川美术学院深造。在精准扶贫的浪潮中,徐小松还主动与扶贫户结对。2017年以来,他指导陈科贵一家用枯树桩创作兰草绿植,每年为其创收15000多元;指导贫困学生王悦一家用枯枝创作花钵、花盆,用树根、竹子创作工艺品,并主动帮助联系山东影视基地等销售渠道,每年为其创收12000多元,让贫困家庭踏上了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康庄大道。2019年9月,他利用重庆市党员教育大型直播节目走进开州的契机,帮助指导大进镇、满月镇的农户用中药材加工工艺品。药材品相好了,收购商自然就更满意,收购价格也就会更高。在2019年11月举办的首届“三峡道地中药村交易博览会”上,他指导创作的灵芝盆景,当天成交额就达30000多元。2020年8月,应重庆市城口县就业局、岚天乡党委政府邀请,徐小松赴岚天乡对当地教师、村民开展了为期20天的手工艺品制作技能培训,助力该乡加快提升乡村人才素质,并深入当地农家乐,指导村民用乡土材料美化布置环境,帮助村民增收创收。2020年12月,徐小松深入巫溪县红池坝,对茶山村等4个村的村民指导培训,自制工艺品,提升农家乐的文化品位。一直以来,徐小松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要发挥美术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把更多美术元素、艺术元素运用到城乡规划建设中,增强城乡审美韵味、文化品位,把美术成果更好服务于人民群众的高品质生活需求。”牢记于心,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努力地践行着,引领农文旅产业创新发展。

担一肩使命,磨砥刻厉、开发课程几多种

2017年9月,徐小松受组织安排来到大德镇大慈中心小学任教美术。一到大慈中心小学,他便把自己酝酿了十多年的乡土民俗课的想法向校长廖鑫作了汇报。在区教委和学校的大力支持下,他主持成立开州区第一个美术教育工作坊“乡拾乡韵工作坊”。面对大慈中心小学校本课程体系残缺、课程结构失衡、校本教材质量不高的问题,他带领全校师生开发了自然物语、乡村景致、农用器具、儿时玩具等四个大类的50多种校本课程,编写了校本美术教材《贝海拾遗》,承担了4个市级教学研究课题。在徐小松和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大慈中心小学成为全区美术教育的标杆,并成功创建为市级美术特色学校,“乡拾乡韵”工作坊也被市教委作为模板在全市范围内推广。近年来,徐小松把振兴农村学校美术教育的责任扛在肩上,先后20余次在市、区美术教学、艺术教育、课程改革等研讨活动上担任辅导教师,200余次接待市内外学校参观学习,每学期为村校师生送课10节以上。2016年,他被区教委聘任为全区美术中心教研组兼职教研员;2017年,受邀参加湖南美术出版社举办的编写会并作经验交流。在他的引领下,开州区美术特色学校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美术之花”开满了山区学生的心里、开遍了开州大地。(何仁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