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在创新驱动发展的时代浪潮中,科技工作者是当之无愧的弄潮儿与擎旗手。2025年5月29日,以“矢志创新发展 建设科技强国”为主题的重庆市全国科技工作者日主场活动隆重举行,揭晓了代表重庆科技界至高荣誉的“创新争先奖”。这份沉甸甸的榜单上,闪耀着九三学社社员锐意进取、勇攀高峰的身影。
杜成章、马三垣、杨青山、何建波、徐勇军等先进个人和黄爱龙领衔的先进集体,他们是九三学社“爱国、民主、科学”优良传统的忠实践行者;他们在科技前沿孜孜求索,在经济主战场攻坚克难,为国家重大需求和人民生命健康倾力奉献,把九三学社科技报国的宗旨牢记心间。他们的成就,既是个人智慧与汗水的结晶,也是我市科技力量蓬勃发展的生动写照。
即日起,我们将推出“创新争先中的九三力量”系列报道,聚焦这五位先进个人和一个先进集体。让我们一同走进他们的科研世界,聆听他们的创新故事,感受他们科技报国的赤子情怀,领略新时代科技工作者矢志创新、奋勇争先的风采。他们的精神与成就,必将激励更多九三学社社员投身建设科技强国的伟大征程,为重庆乃至中国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的科技动能。
深耕无线通信前沿  “修路架桥” 6G时代
徐勇军,九三学社社员,重庆邮电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重庆邮电大学高等科学研究院常务副院长,中国电子学会/中国通信学会/国际电子电工协会高级会员,曾入选重庆市巴渝学者青年学者、重庆创新争先奖先进个人、重庆市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新重庆青年创新人才计划、重庆邮电大学文峰青年百人、重庆市留创计划、中国知网高被引学者前1%、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曾获得重庆市科技进步一等奖(5)、重庆市自然科学二等奖(1)、第六届重庆市电子学会十佳优秀科技工作者、中国通信学会分支机构先进工作者等。同时是中国电子学会通信分会青年委员、中移动物联网有限公司特聘专家、RISTA智能超表面技术联盟单位联络人、重庆市院士专家科普讲师团成员、重庆市新一代信息技术专家服务队成员,Signal Processing、IEEE Communications Letters、通信学报、电子与信息学报等多个SCI/EI期刊编委,同时是IEEE Transactions on Wireless Communications、IEEE Transactions on Communications等主流期刊审稿人,参与IMT 2030(6G)《智能超表面》、6GANA《6G内生AI网络架构》等白皮书撰写。十余载的无线通信领域深耕,他围绕5G/6G、应急通信、卫星通信、车联网等行业专网卡脖子技术难题,聚焦无线网络资源分配与网络优化基础理论及核心技术,书写了一系列在网络优化、抗干扰稳健传输领域不断攻坚克难的故事。
突破频谱效率瓶颈
随着物联网与智能终端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密集部署使得现有蜂窝通信网络的频谱效率已达到理论极限、无线资源难以有效分配、同频干扰严重等问题出现,他创造性地构建了基于频谱共享的多层异构融合网络鲁棒数能同传架构,提出了一种新的无线信息与能量同传鲁棒资源分配算法,揭示了能量分配与功率分配的最优权衡机理,解决了复杂通信环境下的频谱效率、能量能效提升的问题,并且能有效控制跨层干扰的大小。上述系列成果有效支撑2022年重庆市自然科学二等奖(第一完成人),并成功应用于大陆汽车研发(重庆)有限公司等企业的车载OBU、无线终端等设备中,产生了较好的社会效益与经济价值。
攻克传输障碍难题
随着5G的大规模商用,给用户带来了极致的服务体验时,也增加了网络建设成本与能耗,传输性能依然会受到障碍物阻挡导致急剧下降。他首次将智能超表面(RIS)这一6G潜在技术应用到异构无线网络中,考虑硬件损伤与复杂电磁信道环境的不确定性,提出了一种面向室内覆盖增强的鲁棒波束赋形与RIS相位优化技术,能有效克服参数不确定性的影响,同时提升系统传输效率。同时,针对特种通信静中通、动中通等难题,他创造性地提出基于认知引擎的多节点自组织网动态抗干扰技术,利用“离线训练”与“在线学习”机制,构建了复杂环境干扰知识库模型,提出了基于智能体的动态抗干扰方法,有效解决复杂环境战术宽带通信可靠传输技术难题。相关成果有效支撑重庆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推动技术落地应用
从网络传输算法的理论创新到行业应用,从教书育人到科普惠众,从社情民意到参政议政——徐勇军同志始终怀揣着一颗通信强国的爱国之心。他以扎实的理论技术基础和艰苦卓绝的品质勇攀科技前沿与行业应用痛点,同时报有科技育才的理念,投入到多项科普讲座与科学普及的事务中。他将继续以“双岗建功”为基石,坚持“科研强、品行正、有担当”的育人理念,服务国家重大战略,促进科技创新。